中国的三大石窟一般是指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排列法,即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响堂山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位于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开凿于北齐(550 年 —577 年)王朝年间,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 因山体石质坚硬、凿刻时回声洪亮,此地故得名“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两处,之间相距十几公里,彼此呼应,共同构成北齐皇家信仰与艺术的圣地。
响堂山石窟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其原因有三,一是地处偏僻,看它的地址就知道:“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西麓半山腰“。这里距离邯郸市区一百多公里,直达的旅游公交车一天只有两班,这可不是一般的旅游团能走的路线;二是“隐居“在大山里,响堂山主峰九百米,周围都是山区,常驻居民不多;三是规模较小,云冈石窟有大小洞窟四十五座,造像五万余尊;龙门石窟则有九百余窟和十万余造像;而响堂山南北两个石窟区合计仅十余窟,造像数量仅数千尊。 所以尽管都是”皇家“石窟,北齐王朝和开凿云冈石窟的北魏王朝相比,时间太短,北齐王朝存在期仅为 27年,石窟的开凿期也只有二十年;与开凿龙门石窟的大唐皇朝更是无法相比。因此从其开凿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当地居民,外界对其几乎一无所知,真可谓”藏在深山无人知“。
但在美国的中国文物爱好者群里,响堂山石窟的知名度甚高,这是因为各大博物馆都有中国文物展厅,里面大多展示石雕佛像。这些佛像要么来自北魏朝 (Northern Wei Dynasty), 那就主要来自龙门石窟和龙岗石窟等地;要么来自北齐朝 (Northern Qi Dynasty); 而来自北齐朝的石雕, 大部分来自响堂山石窟。
上个月回国探亲,作为一个“资深博物馆爱好者“,北齐佛像石雕的”原产地“,那是非去不可的。于是乎在2025年11月初的一天,我先坐高铁到了距响堂山石窟最近的邯郸东站,而后打的去响堂山,出租车开了整整一个多小时,近一百公里。这一带当年是北齐的地盘,王朝的政治中心在邺城,距离响堂山仅百余里。北齐王室与贵族对佛教信仰极为虔诚,他们以造像积德和护国祈福为重要的政治行为。响堂山石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皇家主持、工匠精雕而成的国家级石窟工程。
远远望去,响堂山高耸在上, 确实给人一种皇家气派。石窟景区的大门颇有龙门石窟的皇家风范。 天气很好,游客也不算多,我缓步登入山间,南北两侧壁立如屏,洞窟层叠,佛像庄严而静穆,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北齐工匠凿石造像时的虔诚与气魄。我先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北响堂石窟,这里以大佛洞石窟为主,是响堂山石窟的精华所在。石窟内的释迦牟尼像佛像通高五米,坐于束腰须弥莲台,身形宽厚,着通肩式佛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身后是舟形背光,装饰繁密富丽,背后有浮雕火焰及七条火龙穿插其间;一旁的胁侍菩萨据说有 “东方维纳斯” 之称,展现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



距北响堂石窟15公里外的南响堂石窟则是在山脚下,其中以千佛洞最为华丽,窟内前壁满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壁上部也各雕千佛,这些佛像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堪称时代佳作。

游览了南北两个石窟群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大佛洞和千佛洞,而是这里大部分的佛像都没有头部,不少佛像断肢残臂,看上去惨不忍睹。


造成石窟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上世纪初历经二十余年的偷盗。 景区内的“数字响堂山“ 展览用复原的影像介绍了石窟历史和被盗佛像的相关情况。20世纪初,随着西方探险者和文物商在中国北方的活动频繁,响堂山石窟的不少石窟遭遇毁灭性盗凿,至少百件以上造像及残件经文物贩子之手被盗运至国外,最终散落在美、日、法等国的多家博物馆与私人藏家手中。老外当然不会自己爬上山这些干脏活, 其间的中介就是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卢勤斋和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 该展览通过图像复原技术,展示了不少佛像原先所在的位置,和今日所在的位置,那就是欧美的不少博物馆,并用虚拟的方式实现了部分流失造像的重聚,让沉寂千年的佛光重新显现。该中心的门口还立着一块展示牌,显示响堂山石雕流失的照片和流失地----“让回家的声音不断回响“。


回到纽约后没几天,我就急不可待地再次走进大都会博物馆, 在中国馆里,陈列着好几件来自响堂山石窟的佛像,没有一件是整体造像, 有的只是佛像的头部和手部。 以往参观大都会时,我曾多次观赏过这些精美的佛像, 但这次不一样,我是在“体会”这些佛像, 似乎能听到它们在呼喊着什么。。。。



除了大都会,美国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响堂山的来自响堂山的佛头、菩萨像和浮雕残片,如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哈佛艺术博物馆,宾州大学博物馆等机构,我从这些博物馆的介绍资料重摘录了几件在此。


在撰写本篇时,我再次翻阅了在响堂山石窟参观时拍摄的一百多张照片,当我在国内外博物馆中凝视那些来自响堂山的佛像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石刻艺术品,更是时间、信仰与文明的回响。今日的响堂山石窟,虽历经岁月风雨与文物流失,仍以其精湛的雕刻、宁静的神韵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无数学者和中外游客。
如今的响堂山石窟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与加固,洞窟结构和壁刻保存状况显著改善。与云冈、龙门相比,响堂山规模虽小,但其细腻精致的雕刻风格、浓厚的宫廷气息与地域特色,使其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北齐佛教艺术的缩影,更是中国早期佛教石窟从北向南传播、由雄浑转向柔美的重要见证;而在国外各博物馆里收藏的响堂山石窟,则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艺术品命运的复杂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