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长岛客

文革期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80年代赴美留学,00年代“海归”回国,退休后定居纽约长岛
正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参观纪

(2025-07-31 06:39:51) 下一个

美国有好几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但于此相关的博物馆只有两处,一战博物馆在堪萨斯城,二战博物馆在新奥尔良。我们这次自驾游的目的地之一就是堪萨斯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 这是美国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战博物馆。1918年,堪萨斯城的一些市民提议为刚结束的战争修建一个纪念碑或纪念馆,此建议得到市政官员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在没花纳税人一分钱的情况下,堪萨斯城各界慷慨解囊,募捐总数超过两百五十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五千万美元。纪念馆于1921年破土动工,美军赴欧洲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和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等五位盟国司令出席了当年的纪念碑破土仪式。博物馆在1926年建成,总共收藏有35万件有关纪念品。由于场地限制(展厅面积只有三千平米),只有部分展品对公众开放。过去100年来,博物馆的藏品还在不断增加,直到今天,博物馆还经常从世界各地收到和一战历史有关的各种捐赠品。

纪念馆规模宏大,中央的“自由塔”高达66米,两边各有一个对称的狮身人面像雕塑。在古埃及和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塑像常被用作陵墓和死者纪念场所的守卫者。 由博物馆大门进入后会经过一座条玻璃桥,桥下种满了鲜红的罂粟花; 这是欧洲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象征。

一战是从 1914年打到1918年,但美国是在1917年才参战。整个博物馆由此明显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欧州战场的情况,我曾在欧州的各博物馆多次参观过一战的各种展览。第二部分是美国参战后的情况,这才是该博物馆的重点。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大量国民都是欧洲人的后裔,他们在情感上会有意无意地偏袒战争中的一方。当时的德裔美国人就倾向于支持同盟国,而英裔美国人则更希望协约国获胜。时任总统威尔逊自己就是英国后裔,他是英国文化和制度的崇拜者,具有强烈的亲英色彩。

美国在一战最初几年里保持中立,并与战争双方继续保持商业往来。但德国海军潜艇在1915年击沉一艘美国邮轮,导致1198名乘客丧生,其中有128名美国人。此时的美国舆论虽被激怒,但还是想置身度外。 威尔逊在19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就是以反战立场连任。但就在1917年1月17日,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为了阻止美国可能的参战,居然发密电给墨西哥政府,建议墨西哥从陆上入侵美国,并承诺在战争结束后,会以美国领土的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个州作为墨西哥参战的报酬。这份电报被英国人截获并破译,然后送给了威尔逊总统,美国政府当然被激怒。威尔逊总统由此呼吁向德国及同盟国宣战,美国国会随即在1917年4月通过了战争议案,正式参战。

美国参战时,其陆军只有13万人,还没有坦克,飞机也寥寥无几。 但国会迅速批准了兵役法以扩充兵源,到了1918年战争结束时,总计有400万美国人在军中服役,其中200万军人在远征军司令潘兴将军率领下远赴欧洲战场,有140万军人在前线作战。此时已经持续三年多的堑壕阵地战使欧战双方兵力损失惨重,美军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参加一战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战争损失比欧洲各国要小得多,但是作为战胜国的收益却不少。博物馆中有一枚美国制作的协约国胜利纪念章,在协约国的14个主要参战国中,居然将美国列于中心位置,中国被列为右下角的最后一位,这当然属于“篡改历史”。

博物馆展出了美军在一战中使用的各种武器,包括坦克,迫击炮,枪支,军装,战壕模型,甚至还配有音响,让观众身临其境。

对我这个资深博物馆迷来说,绝大部分的展品我都在不同场合看到过,但有几件展品却使我有所触动。要打仗就要有钱,参战以前,美国年度财政支出从未超过7.6亿 美元,而在1917年4月到1919年8月期间,联邦政府的月度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这一水平, 仅美国的军费开支就为平均每天 五千万美元。美国投入战争的总支出约328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向协约国借款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发行战争公债。一战前美国国债总额只有10亿美元,到1919年8月底则猛增到255亿美元。美国政府在一战中发行了好几期“自由公债”(Liberty Bond)和“胜利公债” (Victory Boud),全美共有2000万人购买了总共170亿美元的战争债券用于战争。展品中有不少当时广为张贴的公债海报,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种高涨的爱国激情。

     要打仗就要征兵,要征兵就要有募兵广告, 当时一位不甚知名的画家弗拉格(James Montgomery Flagg)在1917年绘制了他此生最著名的作品。海报上表情严肃的“山姆大叔”眼神直视读者,右手食指指着前方,下方是加粗的红色字体: “我要为国家入伍” (“I Want YOU for U.S. Army”)。 该海报在一战期间被印刷了超过四百万份, 对当时的征兵热潮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山姆大叔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又印制和发行了数百万份海报,“山姆大叔”又一次显示了感召力, 连时任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盛也盛赞弗拉格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一直到如今,在美国街头的征兵站门口,还是贴着这副海报,“山姆大叔”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要打仗就要有牺牲,美国赴欧洲的远征军一战期间的伤亡人数为32万人,其中死亡人数为117,466人。这些牺牲者大都被安葬在法国等战场的美军墓地。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政府为所有去欧洲为阵亡将士扫墓的母亲们提供经费和帮助。展览中的美国母亲们在法国美军墓地的合影, 我这个做父亲的能够深切体会到她们的感受。

另一件展品更使我动容,当时的前任总统西奥尔多·罗斯福总统(1901-1908年任美国总统)的幼子库安廷·罗斯福(Quentin Roosevelt) 在一战时曾经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美国参战后,他自愿报名参加美国空军。1918年7月14日在法国上空的一次空战中,库安廷·罗斯福被多架德军飞机缠斗追击而阵亡,时年仅20岁,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在战场上阵亡的美国总统的儿子。飞机坠毁后德军在他身上找到身份证件,了解到死者是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德国人对罗斯福总统很有好感,所以在场的德国人对他的死亡非常惋惜,当时竟有一千多名德国军人参加了他的战场葬礼。儿子的牺牲对已经退休的罗斯福总统的打击非常大,他再也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他非常想去法国探望库安廷的陵墓,但很不幸,他在1919年去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其他三个儿子也都作为军人参加了二战。其中的一个儿子在法国征战中劳累引发心脏病去世,后被追授美军最高的国会荣誉勋章。二战结束后法国修建诺曼底美军公墓时,遵照罗斯福总统家人的意愿,库安廷的遗骸被移至诺曼底美军公墓和他哥哥埋葬在一起。

2017年4月6日,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国的各界政要、军人和民众曾聚集在这里共同纪念美国参加一战 100周年。 法国巡逻兵飞行表演队(Patrouille de France)的飞行编队在空中越过一战纪念碑,表示对当年美国参战的感谢之情。

     走出纪念馆时我在想,当初建造这座纪念馆的初衷是为了缅怀死者,远离战争, 维护和平。但出乎无数人意料的是一战后仅仅二十年,一个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大,造成更大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开始了,可能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吧。

注: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XYZ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都不知道有这个博物馆
长岛退休客 回复 悄悄话 一定会去,谢谢啦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以前不知道,一战博物馆在KC。二战博物馆在新奥是知道的。另外还可分享一家地处冷门位置但很重要的太平洋战争博物馆:Fredericksberg, Texas(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茨的故乡),我去过,值得推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