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空心病患者的故事——时代悲剧

(2025-10-13 00:40:49) 下一个

      在我所介绍的这些心理疾患中,我最为关注的就是空心病。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它?

     在电脑上打字的时候,我的思维混乱、滞钝,呈现出来的文字,不知所云。

     我很希望有人能与我探讨这个话题——一个街头献唱者,声音已经嘶哑,身边人来人往,无人驻足。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那种焦虑、无助和紧迫感。

     北大教授徐凯文在2016年的时候首次提出“空心病”。今天的百度百科上,依然把“空心病”定性为“精英病”,数据依然是当年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北大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活着毫无兴趣。

     已经九年过去了!

     我们对空心病的社会危害和潜在危险依旧浑然不觉——是我想多了吗?真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梅一凡的自杀及自杀宣言在网络流传,她公开宣告:人生是虚无的、假设的,不存在的。自杀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人生选项,是获得人生掌控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有的年轻人觉得,在这个自由的、包容的、提倡多元化的时代,自杀也好,吸毒也罢,我的人生我做主。你不理解就是古板陈腐,你不支持就是政治错误。

      话说回来,自杀确实是个人选择,他人最好的选择是尊重而不是评判——这是身而为人的基本素养。

      而悄悄离开这个世界,把影响力降到最低,尽量不给周围人添麻烦——这是自杀者的个人修养。

      但她为何要向活着的玩家们强调她赴死的原因,给这种无意义的死亡抹上了一层动人的金光,很多人因强烈共鸣而精神崩溃,甚至想要仿效她?

      她本人是否清楚——自杀是有传染性的,社会效应可能大也可能小,如果自己是大众偶像级别的人物,造成的社会危害可能不亚于战争。

      我相信,没有哪位家长希望家里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被这种价值观洗脑,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调研了三十多万中小学样本后,发现很多孩子呈现出“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一个15岁的女孩跟妈妈谈心时说,“现在的同龄人都想死。”妈妈的心在发抖。

      女儿对妈妈说,“我并不想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是妈妈你让我出生的。”然后问妈妈,“既然死的时候都很平静,为什么要争取那么多,然后又平静地死去呢?”妈妈无言以对。

       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中的一部分,会被这样的价值观深深吸引:人这一生就是玩个游戏而已,自杀无非是卸载它。

      死神举着镰刀,咧开大嘴,暗中逡巡,准备好了大批量的收割。

      成年人为生计奔波,指责孩子痴迷于游戏,看不到孩子身后的巨大阴影。

      这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去打败空心病这个精神癌症,不婚不育是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的。

     我们说,空心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人格障碍,“价值观缺陷”是什么?找到它,破解它——空心病一定有弱点可以攻破!

      梅一凡似乎认为自己是生与死的法则的制定者,我想,她可能是无神论者,相信一死百了,也可能不是,因为她在遗嘱中提到游戏外的她可能要开学了可能找到新工作了,暗示另一个世界她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忙活了。

     问题是,死亡是不是生命的终结?她说了不算。死后的世界是不是更美好?她说了也不算。因为她不是上帝。

     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要不要去自杀?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不去自杀?因为谁都不清楚彼岸世界,没有一位死者回来向我们汇报过。

     我们对于死后的世界,到目前为止,是很懵懂的。

      我亲眼目睹一个女生跳楼,女生在手机备忘录中记录了她反复做的一个梦境: 她独自置身于空旷的山谷中,满天风雪,她踽踽独行,寒冷恐惧,而且,好孤独好孤独——万一,如果,那就是自杀者死后的世界呢?

     美国精神病医生乔治·里奇,年轻时有过濒死体验,他说自己灵魂出窍来到一座城市,看到一位年轻人跟在一位老人身后,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老人是他的父亲,年轻人几十年前自杀,灵魂无法轮回,只能用无止境的道歉来舒缓自己的愧疚。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想必他无论如何都不会重蹈覆辙。

      托尔斯泰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心病患者,接下来,我将以他为例,分析空心病患者的病因、病状、自救与重生。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