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是北大教授许凯文提出来的,空心病患者有很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会说,那我也是空心病患者,我身边很多空心病患者。
以前有一类人,被称为虚无主义者,他们没有信仰或信念,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生无可恋。
他们也是空心病患者吗?
不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绝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能说服自己,但人们并不会因此而自杀,哪怕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者。
为什么?
对我们来说,活着是一种习惯,自杀是一种挑战。
绝大部分人不会主动挑战死神,就像恐高者不会主动挑战蹦极。
求生的本能更为强大。
空心病与抑郁症也是不一样的,虽然二者都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抑郁症患者,尤其是体内无法产生多巴胺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对于外部挫折导致的患者,比如离异、破产、亲人去世、身患疾病等,心理疏导效果显著。
空心病患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这些人身体健康、学习努力,工作出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种励志型人物,但实际上,他们一直想着自杀,直至付出行动。
他们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而被迫吃药,但是药物不会起作用,心理咨询也不会起作用,就像某种诡异的无形的精神癌症,很多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空心病”会通过操纵生命本身来宣告自己的在场,以及它无可匹敌的能量。
“生存竞争,强者生存”,这个规律被“空心病”打破了。
内地一位名叫林嘉文的高中生,18岁坠楼,离高考不足四个月。
他是公认的史学奇才,百年不遇。
16岁的林嘉文出版史学专著《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30万字,受到国内顶级历史学家的激赏。
17岁时他被诊断为抑郁症,药物让他发胖、全身疼痛,困得不行,对于缓解病情似乎毫无作用。
他在遗嘱中郑重声明,不允许后人对他的自杀妄加揣测,“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
他的解释是,“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有一个女孩名叫梅一凡,在日本留学,她有明艳的五官、一流的身材和多元的气质,她喜欢化妆,和朋友出去玩,吃火锅,看电影,她刷小视频的时候,能笑得差点背过气去。
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抱怨造物主的偏心,想要和她交换人生剧本,她那一手的王炸,闭着眼睛出牌都不会差哪儿去。
没有人知道,她是一位空心病患者。
她在高中时被诊断为抑郁症,一直吃药。周围人劝她,你学习压力太大了,去旅个游吧。有的表示理解,在日本留学?日本这个变态的地方就是让人压抑啊。
她很愤怒。她说,我喜欢有压力的生活,没觉得压力是坏事,累了睡一觉就好了。
她说,我喜欢日本人的冷漠和距离感,如果没来日本留学,她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她在遗嘱中写到,“在我的认知中,我的人生是一场游戏,或是一场以我为主角在撰写的小说。现在,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我腻了,我觉得疲惫了,我对这个游戏不感兴趣了。”
“死亡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大事,它只是我选项里的其中一个。生命对于我来说其实挺不重要的,电脑卡住了那就重启,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那就结束好了。所以我并不是因为悲痛欲绝、被爱情所伤、对人生绝望等原因选择了冲动自杀,我对这个事情看得挺淡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我甚至毫无异常,每天嘻嘻哈哈,该上课上课,该工作工作,吃香喝辣逛街拍照。”
因为自杀倾向,她被家人领着四处就医,有的医生说她是重度抑郁,有的医生说她是躁郁症。
每次家人打电话,都会关心地问,“药按时吃了没有?”药很贵,当然要吃。药没有停过。只是她觉得没啥用处。
日本精神科的医生明确地告诉她,她的病情不属于病理现象,药物对她没有作用,话聊意义也不大——她听了如释重负。
在“空心病”面前,医生束手无策,药物鞭长莫及,心理咨询师大概率会被病人反驳或嘲笑,后者的理性与思辨能力,并不逊于心理医生。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最后开枪自杀,引发了欧洲的自杀潮,被一些国家宣布为禁书,因为当时欧洲流行着一种世纪病,年轻人当中弥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这种世纪病可能就是“空心病”。
一战之后美国出现了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其中不少年轻人应该就是空心病患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焦虑的一代》中指出,近十五年以来,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崩塌,抑郁、焦虑、自残乃至自杀率坐了火箭一般飙升,他认为罪魁祸首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
随着国内大中小学频繁出现自杀现象,中国的教育体制成为背锅侠,全国上下都在抨击功利化应试教育。
在各个心理平台和视频中,很多专家和医生都认为问题出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土壤,植物长得不好,必须找土壤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手机与社交媒体、应试教育与学业压力、原生家庭与人际关系,都不是问题的根源,至少不是空心病的病因。
在信仰缺失、信念坍塌的时代,“空心病”是不可避免、防不胜防的。
人类社会战胜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在富足和平的时代开始蔓延起“”空心病”这种精神癌症,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这是人类精神沉沦和行为沉沦的征兆,甚至可能是我们人类自我毁灭的征兆。
拥有的越多,需求的越多。
比如拥有很强的逻辑,拥有才华,拥有富裕生活,拥有颜值,拥有贪欲。
最明显的例子:多数整容女原本就已经很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