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分裂患者的故事——地下室怪物

(2025-07-02 16:38:25) 下一个

改编自艾琳·萨克斯的《我穿越疯狂的旅程》


     有这么一位女孩,在令人艳羡的原生家庭中长大,本科、硕士(牛津大学)、博士(耶鲁大学)都是优等生。

      女孩聪慧自律,酷爱交友,有过几次美好的恋爱经历,按常理,罹患精神分裂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极小概率的不幸,偏偏砸在了她的头上。

     她与精神分裂症的殊死抗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精神历程,令人唏嘘不已。


     艾琳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住在有游泳池的大宅子里。

     艾琳的高知父母,感情极好且家庭观念极重,全家每年去国外度假。

      家里的三个孩子在没有体罚与苛责的温馨氛围中,如同阳光下的小树苗,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传记中,艾琳努力复盘往昔的记忆,寻找其精神分裂的萌芽或诱因。
 
       7岁时,艾琳缠着父亲去游泳,“爸爸,你答应过我的!”

       父亲一再解释,他手头有工作需要处理,终于不耐烦了: “艾琳!你就从不听我说话吗?!”

       小艾琳听到呵斥,如遭雷击,“意识瞬间变得光怪陆离,完整的自我以慢镜头的方式逐渐碎裂,这比任何恐怖场景都更怪异”。

      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断片”。

      由此可以看出,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从未经受过挫折或打骂,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这就是高敏感性格的体现。
 
    
      8岁左右,在没有鬼故事或恐怖片的外在刺激下,艾琳在夜里偶尔会出现”幻觉“——窗外站着一个人。

      父母认为这是吃撑了的缘故,晚饭少吃点就没事了。

      这种幻觉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时不时地折磨她,让小艾琳对即将到来的夜晚恐惧不安。

      有时她确定自己听到了有人闯入的声音,仓皇躲进衣柜,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这是否是精神分裂的前兆或早期表现?不排除这种可能。

     不过,考虑到他们家的居住空间相当开阔,一个待在自己房间里的孩子,夜深人静时陷入疯狂的胡思乱想,不一定是病态的表现。
 
       
      进入高三的那个暑假,艾琳第一次离开家人参加墨西哥某高校的夏令营。

      为了不被同学边缘化,天真的艾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了大麻,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高三的时候,又跟着同学尝试了一次致幻剂,一直到第二天,都能看到鲜艳的色彩和变化的图案在眼前飘来荡去。

      幻觉渐渐消散,她却无法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头昏眼花,不得不将嗑药的事情告知父母。

     父母万分震惊,如临大敌,火速将她送进迈阿密的一家戒毒中心。

     高中时代的艾琳,白天上课,下午去戒毒中心直到晚上八点回家——长达两年之久。

      站在父母的角度,把女儿从“瘾君子”及时拉回到正常人的轨道,这一大义灭亲的举措挽救了女儿及家族的颜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站在艾琳的角度,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深远而漫长。

      一个从小被过度呵护的女孩,自尊要强的学霸,被家人与社会贴上了“瘾君子”的耻辱标签,从此独来独往,内心的挣扎可以想象。

     父母的过激态度使得艾琳此后不再求助父母,甚至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病情。
 
      艾琳变得孤僻寡言,出现了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幻听,她深感恐惧而无助。

      艾琳并没有怨恨父母或与之决裂,这个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积极向阳,总能从糟糕的境遇中找到正能量——这一点非常非常难得!

      她在这段经历中找到了一生受用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戒毒中心灌注给她的人生信条——必须与疾病或软弱斗争!你能战胜它们,相信自己的意志力!


       进大学没多久,艾琳因为不洗澡而被忍无可忍的室友善意提醒: 

      “艾琳,跟你商量个事儿,我有个室友经常不洗澡,我们都受不了她的味道,你觉得我应不应该当面跟她说?”

     艾琳当即表态,应该当面说的,是为了对方好。

     当她得知那个人竟然就是自己,惊诧又羞愧——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洗过澡或吃过饭。


      没多久,艾琳与一位博士生相爱了,精神分裂症这头怪物暂停了对她的围攻。

      两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就像两个孩子在海滩共同搭建一个沙堡,双方的性格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冲撞磨合,真正能够享受过程的其实并不多,而艾琳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父母好友的女儿来到艾琳的大学考察,艾琳一时冲动让她留宿,很快感觉心烦意乱,焦灼惶恐。

      到了晚上,艾琳突然抓起毯子蒙住自己的脑袋,冲到了冰雪覆盖的户外,伸开胳膊狂奔,仿佛自己是一只飞翔的小鸟。
 
      又一次,与男友、室友聊天的时候,毫无征兆的,艾琳开始放声高歌、脱衣服,学鸭子叫,当着他们的面吞下一瓶阿司匹林。

      此类发作持续时间大约1小时,清醒后的艾琳感觉困惑和虚弱,就好像地下室的怪物破门而出,兜了一圈又自动钻回了地下室。

 
      艾琳发现,知识之锁可以帮她把怪物困在地下室里。

      当她沉浸式学习的时候,尤其是踏入了哲学殿堂,她感觉到秩序井然、目标明确、内心充实,创造感与使命感激励着她,让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走过了大一。
 
     
      进入喜忧参半的大二,艾琳与男友和平分手,结交了三位好友,友情似乎比爱情更能安抚她躁动的心。

      艾琳像误入热带丛林的旅者,放眼望去,到处是混乱的信号,她恐惧而无助,随时都会抓狂崩溃。

      这时,一位善良而有耐心的人牵着她的手,帮她带到了大路上——这个人的名字叫友情。
 
      与朋友们在一起,音乐、美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聊不完的话题!

      艾琳在自传中从未提及自己的性格优势——她像孩童一样心思单纯,放声大笑的时候像个傻妞儿。

      在人际关系上,她与对方彼此提供情绪价值,因而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友情。

     艾琳与恋人或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享受着每一个当下的快乐时光,在记忆的仓库中留下的都是无比美好的回忆。

     这对于她太重要了!

     个人感觉,这是艾琳最终战胜精神分裂症的法宝之一。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