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青,泛指喜欢文化艺术的年轻人。
在古代中国,文青是值得自豪的身份。“曲水流觞”,令人何其神往!一碗浊酒,一壶清茶,对坐畅谈,人生几何!
遗憾的是,在这个被商业浪潮吞噬的时代,文青渐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标志性的特征就是有着不切实际的梦想,不会挣钱,穷且呆。
也许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也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也许他(她)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试图要撕掉这个标签……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有无标签,孤独是文青的宿命。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有一回在动车上,一个漂亮的高个女孩坐在我旁边,挺着个快要生产的大肚子。她从打工的地方回温州永嘉。
女孩落座后,通知手机那头的“妈”,几点去动车站接她。挂了电话主动找我唠嗑,嗓门着实不低,显然是个话痨。
我以为她回娘家生孩子坐月子,刚要叹一句“世上只有妈妈好!”女孩乐了:“”不是不是,接我的是婆婆,我妈在深圳,走不开。”
女孩说她母亲开了个小文具店,没生意,快倒闭了。不过母亲会继续留在深圳打工,她在深圳已经待习惯了……
我心不在焉地接收着这些与我八百杆子也打不着的信息,不太理解为什么女孩笑得那么开心。
“你说好笑吧?是婆婆伺候我坐月子,婆婆比我妈亲多了,我妈真不靠谱!”
那个不靠谱的亲妈于是登场了。
女孩的母亲跟我差不多大,浙江农村的,从小酷爱读书,四年级的时候被迫辍学,经常背着弟弟拖着妹妹站在教室后面旁听。
所有老师都喜欢她,每次考试也给她一份试卷做,满分是常有的事。
老师们不止一次上门劝说她的父母,一定得让这女娃读下去。不管用。
弟弟不用背了,又扛起了家里的农活,她没法再去学校了。
18岁的她嫁了个农民。老公不识字,每晚出去打牌。她闷在家里读书写字,是村里人口中的怪人。
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不爱读书,她非常失望,经常打骂孩子,导致两个女儿跟她一直不亲。
她不再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花了几年时间自考,拿到了中文本科文凭。
这个生错了时代投错了胎的女人,似乎觉悟了,死活不愿再种地,逼着老公一起出去打工。老公不肯,争吵不断升级。
她主动离了婚,一个人去了深圳。
在女儿眼里,母亲就是个怪人,经常让女儿感到难堪。
这女孩第一次去男朋友家,准婆婆烧一桌拿手好菜,吃完饭把小情侣赶出去散步。回来后,客厅收拾妥当,饭桌上放着水果点心。
“当妈的不都这样吗?我妈不是!”
这女孩把男朋友带到母亲在深圳租住的地方,母亲只是买了几个熟食,胡乱炒了一个蔬菜,吃完饭立刻收拾桌子,要大家一起玩猜字游戏,还要写诗填词——把准女婿惊出一身冷汗。
小伙子以为收拾好桌子必定是玩麻将,整个人懵了。
回去的路上,男朋友怨气冲天地发誓: 这是他一生中最狼狈的一天!他宁可分手也不想受二茬罪了!
临别前,女孩跟我说,她母亲也在新浪开了博客,网名叫眉苔。
还真叫我给找到了。
她的最后一篇博文是点评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出乎我的意料。
读了博文,更是惊讶不已,谈论作品的口吻与观点,从容而深刻,似是大学老师的水准。我一定是认错人了。
但我还是从博客的生活日志中,认出那正是住在深圳的她。
她的博客几乎没有访客。
她的个性,她的爱好,她读的那些书,她所身处的环境,让她注定一生孤独,唯有与文字相伴。
这个女儿眼中的怪人,让我无数次涌起
想了解她的冲动,我阅读她的每一篇博文,在心里渐渐勾勒出一个嗜书如命的女人的形象。
面对这个繁华浮躁的世界,她很清楚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她对爱情和友情,对未来和人生,已经不再抱有幻想……
她不知为何关了博客,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也找不到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