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投资闻道,从心记录思考。
最近的市场,好象不得不说说,“关税大战无底线”,进入熊市(按-20%的算法);这两天“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又像打了鸡血一样要创新高。
市场怎么这么情绪化?
这让我想到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市场被称为“先生”(Mr. Market),而不是“女士”?
从刻板印象看,情绪化似乎是女性的标签;但市场如此情绪反复,却一直是“先生”。许许的理解是:这和“权力”有关。
在传统观念中,权力往往与男性绑定,“先生”代表着控制、主导、权威。而市场,作为掌握全球资源配置权的机制,其实是一种高度集权、有力的存在。而这种充满权力的情绪化——这是一种深具影响力的权力型情绪。
将来政治正确可能不叫“市场先生”了,或许叫“M$ Market”,非男非女,象征着中性权力。但那是未来的事。我们先回到重点:
市场是一个情绪集合体,但情绪不属于数字,而是属于人——更具体地说,是属于那些参与其中的人:
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算法交易系统;
散户情绪、媒体标题、社交平台的舆论旋涡;
市场不是情绪本身,而是被人类情绪驱动的“权力化反应”。
所以它才容易冲动、反复、甚至自相矛盾。新闻标题变了,情绪方向就变了;今天恐慌,明天狂欢,都是人的投影。
中美之间两强相争。很多人看每一轮新闻,以为局势明朗了,或彻底翻脸了,其实不然。
这不是“解决矛盾”,而是“控制冲突节奏”。
贸易摩擦、芯片脱钩、关税壁垒……这些表象背后,是三大主导权的争夺:
货币主导权
产业链主导权
技术主导权
这些是结构性冲突,不可能“谈好”,只能不断缠斗、试探、妥协,再缠斗。
用全球价值分配理论来看,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两种全球收割体系的冲突。
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谁都得用;
美联储一印钱,全球资产都得跟着波动;
美国可以靠债务活着,把通胀输出给世界;
华尔街+信用评级+IMF,控制全球金融叙事。
这是“虚空收割术”:靠信用、叙事和霸权,拿走世界的资源。
世界工厂不只是口号,是完整的供应链能力;
不光是低端,越来越多高端制造也靠中国;
卷制造、拼效率、挖成本,让全世界买单;
商品低价输出,本质是“物理世界的控制力”。
这是“实物收割术”:靠实打实的产出和供给,把全球紧紧绑定。
一个靠印钞收割;一个靠实物统治。
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种全球主导模式的竞争。
很多人以为签了协议,矛盾就解决了;其实,签协议往往意味着战斗暂时告一段落。就像围棋的换回合,不是结束,而是布新局。
说得再直白一点:两方架势扎起来,都满头包,需要缓缓,等缓过劲来继续斗。打输了肯定不认,打赢了更要宣传胜利。
这点,德国在二战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即使战况全面崩溃,宣传部门仍然说“形势一片大好”。
所以,不要被新闻情绪绑架,也不要用当下涨跌判断全局。
市场的短期情绪,有时候很荒谬;
但背后的力量角逐,是冷静、真实、长期存在的。
这两天股市的涨,很多人说“好消息出乎意外”;
市场的情绪值得关注,但更值得分析的是结构与趋势。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买单。认清方向,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
许许定财心,投资与生活皆是记录,非为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