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值几多钱?——从一场“投资混乱”说起的亲子关系
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一脸无奈地说起自己孩子的“投资故事”。说是孩子,也30+了。
一场混乱的操作
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投资股市,账户里放着多年投下的资金,但一直没有开免税或延税账户。去年九月,突然发现账户里盈利不少,就一股脑全卖了。结果呢?
“他只说没钱交税。”朋友叹了一口气。
我听得目瞪口呆。作为长期学习理财的普通人,我很少见过这么毫无章法的“神操作”。这不仅仅是“投资失误”,更像是根本没有准备过要进入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规划。
不只是钱的问题
听完朋友的讲述,我心里却涌上另一个疑问:这孩子真的从小没人教过他吗?
朋友苦笑,说自己也不是没想过,但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一直有点紧张。不是吵架那种紧张,而是那种淡淡的疏离感。有话不能说,说了也听不进去,各自回避。
“他小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那时太忙,没空理;后来他长大了,也不太理我们了。”她低声说,“我现在讲钱的事,其实……也是想找个话题,和他说点什么。”
听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说法:
越是疏离的亲子关系,越容易通过“经济问题”来维持脆弱的连接。
是啊,感情如果没有了出口,有时就会变成控制、补偿、或者试图拉近距离的“经济操作”。钱,在这样的家庭关系里,常常变成了一种“感情的代币”。
从表面看,这孩子缺乏理财知识、不懂税务规则、情绪化操作。可如果把眼光再往前推一点,会发现一个更深的问题:
不是没人提醒过他,而是他抗拒那些提醒和规划。
朋友说过,她年轻时忙着工作,错过了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阶段。等孩子大了,想关心、想指导,却已经不被接纳。“他不爱听我说话,我一说他就走。”她说这话时,有点无奈,也有点痛。
家庭是最早的“规划教育场”,教他面对未知、管理冲动、为自己负责。
当一个人从小没有接受训练去思考——什么是目标、什么是节奏、什么是长期、什么是风险——那么他在进入复杂世界时,就容易随波逐流、急于行动、却不知自己站在哪里。
感情的回声:不只是孩子的投资
朋友对孩子是有爱的,她愿意承担、愿意帮助、也愿意忍让。但有些事,不是“掏钱”就都能解决的。如果不重新建立一种“真正的沟通”,这根早已拉紧的橡皮筋,迟早会断裂。
投资可以失败,财富可以重来,
但亲子之间的“连接”一旦断了,
就很难用金钱重新编织回来。
所以,给够关注,别等到用金钱做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