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很别致,Disappear 有了“让人消失”的爆炸效果

(2025-10-11 11:51:36) 下一个

最近看到一篇英文报道,里边一句话让我忍不住反复读了几遍。那句话指责委内瑞拉总统,说他 “has disappeared many political opponents.” 我顿时惊讶,这个动词的用法可真别致。

平时我们说 disappear,意思就是“消失”。一个人突然从朋友圈消失了几天,又冒出来;某种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某个品牌的冰激凌在超市货架上消失了。这些“消失”,都是主语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disappear 是一个妥妥的不及物动词。

可在那篇文章里,它突然变了性:主语成了那个有权力的总统,而宾语竟然是“政治对手”。他让别人消失,这已经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人为操作。要是直译成中文,大概可以说“他让很多政治对手消失了”。中文里读起来还有点阴森:不是他们自己想消失,而是被人“消失”了。

语言真是神奇的东西。它的变异往往预示着社会病灶的蔓延。Disappear 这个词,本来多么中性,多么无害,如今却被政治权力染上了杀气。一个不及物动词变成了及物动词,就像一个安静的人突然拿起了刀。那句看似语法上“创新”的句子,其实藏着血腥的现实:那些被消失的政治人物,大多不是自愿隐退,而是被权力强行抹去存在。

这种“让人消失”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最近有媒体统计,说中国上一届的政治局委员里,有四分之一已经“消失”了,有的从公众视野中蒸发,有的“协助调查”,有的连照片都从官方网页上悄悄撤下。人们只能靠猜:是病了?退休了?还是被监禁了?这些疑问往往得不到答案,而权力的阴影却在默默回答。毕竟,能让一个政治人物消失的人或机构,一定拥有足以支配命运的力量。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集权国家。

语言从来是权力的忠实侍者。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连语法都能重新发明。于是,“消失”不再是自然消退,而是权力的动词,是权势者施加于他人身上的动作。Disappear somebody,多么精致,却足以概括现代极权的冷酷想象。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用法正在跨越国界,在民主世界里也逐渐找到了新的宿主。美国政治生活中,disappear 虽然不会带来肉体上的消灭,却往往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抹除。特朗普就是这种语言精神的忠实代言人。

还记得他第一任总统时期吗?他让FBI前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消失”了。那场戏非常戏剧化。他在推特上发文,宣布自己解雇了FBI局长,没有任何征兆,连科米自己都是从新闻里得知的。那一刻,特朗普完成了对这个动词的美国化演绎:让人“政治性消失”,既不用暗杀,也不必监禁,只需一条推文。

此后他又不断升级这种操作。最近,他对那些曾经调查过自己的官员展开了报复行动。FBI前局长科米再次被他点名,说要“追责”;纽约州司法部长詹乐霞(Letitia James)因为起诉他的商业欺诈案,居然被他反手起诉;连昔日的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也据说可能被列入“起诉名单”。特朗普似乎把“让人消失”当成了一种治国方式:你挡了我的路?那我就让你从政治版面上消失;你揭我的短?那我就让你在媒体曝光里彻底蒸发。他的做法已经近似那些集权国家的领袖了。

当然,在美国这样法治社会里,想真的让人“人间蒸发”不容易。于是,这个动词就在语义上变得更巧妙,它指的不再是物理意义的消失,而是舆论上的、政治上的、象征性的消失。你仍然存在,却不再被看见;你还活着,却失去了舞台;你也许还想从政,缺败坏了名声。这种“软消失”比“硬消失”更优雅,也更阴险。

从语言学角度看,这种变化有其吸引力。英语的语法体系虽然稳定,但在政治与传媒语境中,它常常出现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暴力创新”。一个词从不及物到及物,从中性到带毒,正是语言反映现实的方式。而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转变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权力者希望自己不仅能控制现实,更能控制语言,乃至于通过语言操控存在与消失。

Disappear 之所以诱人,大概就在于它让权力的幻想显得干净利落。说“我让他死”太野蛮,说“我让他辞职”太软弱,而说“我让他消失”,既不明说手段,又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听起来干净、优雅,甚至带点诗意,却掩盖了冷酷的本质。

回到开头的那句新闻:“He has disappeared many political opponents.” 这句话的语法确实漂亮,节奏紧凑,信息量大。但越漂亮,越让人心里发凉。因为当语言能把暴力说得这么简洁精致时,它就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一种权力的化妆品。它让语法崩塌,让权力得意,也让人类文明的幽默感闪烁出一丝讽刺寒冷的光。

2025.10.11 于美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