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刚追完电视剧《归队》。细想之下,能坚持看完这部长达三十四集的剧集,主要原因在于它呈现了一些以往抗战题材电视剧所欠缺的东西。换言之,它试图打破这些年来抗战神剧的框架,努力朝着更真实、更现实的方向靠近。
当然,这部剧仍保留了不少“神剧”的特征。比如,在结尾部分,汤德远带领的小分队被数倍日军包围时,抗联大部队突然现身。远处漫山遍野地涌出群众,镜头拉近,大阔枝英姿飒爽,带领市民、村民手持火把与原始武器,如木棒、叉子、铁锹等,浩浩荡荡而来,仿佛是一群刀枪不入的天兵天将。这一幕并非真的要表现群众准备打仗,而更具象征意义。毕竟是结尾,抗联战士们的出生入死,自然能感动大众,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痛击小日本,原本就是神剧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阔枝被塑造成抗日女英雄多少显得突兀。剧集前期,她救下了一个被抬往棺材的不明身份之人:失联抗联战士高云虎。大阔枝当时并不知道他是抗联战士,却贸然相救,还对他一见倾心。此举让她陷入极度危险,但她似乎毫不在意,冒着风险与搜捕的警察周旋。问题在于,她救高云虎的动机何在?她并非组织成员,身边也不缺男人,却偏偏从死人堆里救下一个陌生人,还对他死心塌地,难免令人费解。
与此同时,剧中还延续了神剧的常见套路:抗日战士枪法百发百中,即便是很少摸枪的卫生员也能一枪一个鬼子。如此高超的战斗力,日军怎会不败?再比如,那场战士们被追击多日,仅剩一张饼分食的情节。演员们虽然灰头土脸,却丝毫没显出饥饿感,让人难以感受到所谓绝境的压迫。这些都是神剧惯有的虚假处理。
我理解,这部剧是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而拍摄,肩负着宣传的政治使命,因此仍不得不带有神剧的色彩,否则恐难通过审查。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突破传统框架的地方。
首先,剧中塑造的抗联战士不再只是抗战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男女。比如,女战士兰花儿在被土匪救下后,与土匪头目小白马成了夫妻,还生下孩子。编导的本意显然是让她在策反土匪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故事最终呈现出的是一段真情实意的结合。虽然在战争环境中显得不够真实,尤其是兰花儿抱着孩子在马上行军,抱着孩子渡河那些桥段,却至少突破了单一的叙事模式。
另一段情感线便是高云虎与大阔枝。虽然两人相识的开端牵强,但随着日久生情,高云虎沉默憨厚的气质逐渐显现。这个演员演得不错。他虽不善言辞,却能在举止间传递出质朴与担当,让阅人无数的大阔枝死死认定他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汤德远的经历则更具复杂性,显然突破了以往抗战剧“非黑即白”的模式。他在与战友失联后被日军抓去修工事,期间与另一名战士福庆筹划带领工友们逃亡,却因伪军团长肖铁林的阴险干预而功败垂成。愧疚使他不敢归队,后来大病一场。恢复后便娶了风尘女子,生下儿子,并在伪军系统中谋得体面生活。即便排长等人从苏联归来劝说他归队,他久久迟疑不决,因为他担心妻儿的安危,他也知道自己过去抗联的身份让他成为日本人监视对象。直到儿子惨死于特高课课长之手,他才毅然回到抗联。这样的处理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叙事:按常理,他早已会被归为汉奸而遭锄奸了。但在这里,编导赋予他更多人性化的挣扎。他的矛盾与犹豫,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一个父亲和丈夫在家国与亲情之间的两难。
田小贵的形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他本是地主之子,上过学,受过抗联思想影响而参军。但受伤后失联,回家后又逃亡途中被捕,惨遭酷刑,并被注射特种药物,生不如死,最终不得不接受日军条件,沦为工具。虽然他内心未泯,试图帮助抗联实施反间,但最终被毒化的身体和神经摆脱不了日军控制。在传统叙事中,他的下场多半也是铁板钉钉的叛徒了,再加上地主出身的背景,必遭清算。但这部剧对他的处理依然着重于人性的复杂。毕竟酷刑之下,任何人都难以坚持。儿时我们被教育要像刘胡兰、江姐那样宁死不屈,但长大后才明白,那些传奇恐怕只能是神话。现实中,浦志高式的叛徒或许才更普遍。
尽管剧中加入了大量人性化处理,最后仍不得不回归到宏大的抗战叙事。无论是兰花儿与小白马的婚姻,高云虎与大阔枝的爱情,还是汤德远与田小贵的挣扎,最终都汇入归队的大潮,参与歼灭日军、摧毁基地的决胜战斗,成为民族英雄。但与传统神剧不同的是,这些战士不再只是单薄的抗日符号,而是有情有欲、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正是这种人性特征的融入,才让整部剧增添了许多真实感和可信度。
2025.9.9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