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每天仍在更新的剧。我点开介绍时,发现演员表里有我欣赏的菅纫姿。她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电视剧《猎场》,那部剧由张嘉译和菅纫姿领衔主演,胡歌、陈龙、董永、万茜也在其中。其中几位演员后来都红了,唯独菅纫姿一直不温不火,即便偶尔露面,也只是配角。我一直替她惋惜,心想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太拗口,像日本名,没有让导演们记住。每次有人给孩子起名字时,我总要举菅纫姿为例:起名字千万别抱着《词海》不放,能让人容易记住才重要。不好意思,有点跑题了。
我真正被吸引的是剧开头那几个大字:1975年。题材是上山下乡,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也是1975年中学毕业的,那时正值文革时期我所在学校是四年一贯制,没有初、高中之分。毕业后我就下乡了。按当时政策,一个家庭只能留一个孩子在城里,我哥哥早已准备留城,于是下乡的任务自然落到我头上。奇怪的是,我并不害怕,反而觉得出去闯荡也挺好。
其实,1975年的上山下乡已与早期不同。1968年武斗最激烈时,学校停课,城市动荡,就业岗位紧张。毛泽东于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在当时可是无上的荣光的任务,各地敲锣打鼓送行,热烈非凡。虽然有父母在告别时痛苦流涕,但年轻人多半神采飞扬,憧憬着到农村去建设新中国。然而,那一批被派往东北、内蒙、西南等边远地区的青年,生活异常艰苦;接收单位也毫无准备,一切都仓促应付。有人吃不饱、挨冻、生病,也因此留下了无法弥补的身心创伤。后来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很多出自这些知青之手。
到七十年代初,政府已意识到上山下乡中出现的问题,开始调整政策。1973年以后,下乡的地点变为城市近郊,不再远赴边陲。生活上也有口粮指标,吃饱不再是难题。到我1975年下乡时,整个过程已相对有序。所以下乡不再是恐怖的事情。
我那年十月才去,比同届同学晚了两个月。原因是我父亲当时下放在地区,正好十月调回省城。一周后,单位派吉普车把我送到知青点。那场面我至今记得清楚:大队的人给我腾出一张床,在原本四人房里加了第五张,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那就是我离家后的第一个安身之处。
我的知青点算条件不错,知青们都是省商业局及下属公司的子弟,工商局下属有食品公司、石油公司、五金公司等等,都是权力和实惠的部门。大队要是缺水泥、钉子、玻璃,都能轻易通过知青点搞到手。知青大院是新建的,有三十来间土坯瓦房,冬暖夏凉。厨房在院子中间,把院子分成男、女宿舍两边。男生那边角落里还有猪圈,和厕所连在一起,现在想想真有点反胃。
刚下乡时正赶上农业学大寨。十一月天寒地冻,知青们推车运土、改良土地,干得热火朝天。第一次参加这种重体力劳动,三五天下来我就吃不消了,感觉胳膊肿、手腕疼,晚上睡不着。那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别人身强体壮,我却浑身酸痛,胃也开始作怪。每天粗粮塞满肚子,胃病一直折磨到我上大学。
也因此,看这部《依依向北风》时,我很纳闷:剧里知青们整天聊天、谈恋爱、投机倒把,几乎没见干活的场面。以我和周围知青点的经历看,这是绝不可能的。剧里还有人在知青办主任家干私活,这更不现实。每个点都有干部负责安全管理,哪能乱来?
再说剧中曲芳菲和乔正君的恋情。她怀孕、生子、难产而死。这一连串情节实在牵强。1975年的农村,未婚先孕不仅丢人,还可能被定性为流氓罪。那时人工流产早已普及,没人敢也没有必要硬把孩子生下来。显然,编剧为了剧情需要,牺牲了史实,让那个“多余的孩子”成为推动故事的象征。
其实在历史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是“多余的人”。上山下乡,本就是为解决城市就业危机,把一批多余的青年送到农村。结果,政府把负担转嫁给本就贫穷的农民。等打倒四人帮后,这批知青返城,又成了城市的新负担。剧中那个假称心脏病回城的小伙子说:现今一个岗位八十个应聘者,其中七十九个是知青。这应该是指早期老知青回城后,尤其是上海那一代老知青的处境。我们75年之后下乡的,大家都在两三年后就被安排返城工作了。我七七年底在公社参加完高考后,78年一月份我被招工回城,进入房管局工作、工作性质是泥瓦匠。在到了二月份,我们来自同一个知青点的三个人收到了大学的通知。我们一起退还了工作服,告别了这段知青的生活。82年二月,进入大学,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七七级。
我记得76年毛泽东去世的那天,我在农村。周末回家,刚进门父亲就对我说:“这次你可能有希望了。”他没多解释,我却立刻明白,国家终于有了要变的机会。果然,不久传出四人帮倒台的消息。之后知青点的气氛也不一样了,大家似乎都感觉到有考大学的可能了。但是“按既定方针办”的政策一直拖沓着,直到1977年下半年,才有了公开的大学重新招生的消息。在四人帮倒台到1977年这一段时间,我们知青点的人白天劳动,晚上都在偷偷复习功课。
而电视剧里,这一切历史背景都被抹去了。四人旁倒台只是通过一个人物的一句话表现出来,剧中没有任何举国欢腾的场景,也没有接下来好几个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连邓小平的名字都不见踪影。上山下乡的历史被抽空,只剩一段个人、模糊的青春事件。而在那时候,没有邓小平怎么可能有大学的重新招生和改革开放?
剧中那个曲芳菲的女儿余暖暖倒是颇具象征意义。她是个被迫留下的“多余的孩子”,如同那一代知青本身的写照。她母亲死去,大姨盛雪竹无怨无悔地抚养她,而孩子的亲生父亲乔正君却推诿、躲避,没有接受孩子。孩子虽然送给别人家,但因为生了一场病,而被养父母家庭丢在医院,弃之不管。暖暖的存在,倒像一面镜子,照出文革时代知青的多余存在。
我还得吐槽一点:这部剧的年代感几乎全靠字幕提醒。知青们个个衣着光鲜,布料崭新,连补丁都没有。那时候知青谁不是一身补丁?我当年还特地让母亲在完好的旧裤子上缝三个补丁,两个在膝盖,一个在屁股上,挺得意,因为知青点的人都是清一色的布丁衣服。我后来上了大学,第一年也都穿着那条裤子。在电视剧里的人却个个体面,还有描眉口红之类的化妆,70年代哪来的化妆品?乔乐山家那栋瓦房,玻璃砖、大铁门,应是21世纪的装修标准。在70年代,那个院子至少得住三五家人。
当然,也不能全怪导演。毕竟他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对七十年代的生活一知半解,就难免艺术构建。所以我想,如果连五十年前的往事都被随意重构,那么那些更久远的“民国剧”“抗日神剧”“古装剧”又能有几分真相?所以任何历史都是后人的语言重新构建的。历史似乎就是橡皮泥,任人根据后来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重新构建。而年轻一代对那个年代的认识,也只来自这些被改写的“文艺史实”,他们从剧中或官方文献中所获取的历史真相,其实很多是不真实的。
到目前为止,我只看了十几集。最让我讨厌的,还是那个“瑶瑶”。不知导演怎么选的演员,此人长相病态,气质幼稚、任性,仿佛世界都欠她的。或许是这个演员的“本色出演”。我好像记得这个演员也曾经出演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同样是傻乎乎的,像个半吊子。
这部戏我还会继续看。尽管剧中虚化、掏空、改写了很多历史的背景事件,却也通过那个多余的孩子和周边余乐山、盛雪竹、乔正君等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呈现出人性的仗义与龌龊、善良与自私。就冲这一点,也许值得再追一程。
2025.11.5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