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天,我都在NBC晚间新闻看到了球星汤姆·布雷迪(Tom Brady)克隆爱犬的新闻。这条信息在全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我深感兴趣。这位被公认为是NFL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GOAT,即 Greatest Of All Time),凭借其七次超级碗冠军的无人能及的纪录,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布雷迪的职业生涯横跨了23个赛季,他曾先后效力于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和坦帕湾海盗队,并最终从坦帕湾海盗队正式退役。 然而,这一次他登上头条,却不是因为球场上的胜利,而是因为他心爱的家庭成员,他的新爱犬朱妮(Junie)。

布雷迪向公众透露,朱妮并非普通的小狗,而是他已故爱犬卢阿(Lua)的克隆体。卢阿于2023年底离世,让布雷迪一家陷入深深的悲痛。这位球星的决定,无疑是出于对逝去爱犬的深情。但他协同克隆犬亮相,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这份爱和记忆能够以相同的基因形式延续下去。
关于克隆过程,布雷迪在声明中明确指出,血液样本是在卢阿“去世之前”通过简单的采血获得的,以确保提取到高质量的细胞。我猜,如果从坟墓中提取基因进行克隆,可能性应该会大减。随后,布雷迪所投资的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利用非侵入性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了他过世的爱犬。乍听起来,这项技术如同科幻小说一般,通过提取并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出了基因上完全相同的生命体。这当然会引发人们好奇:在高度发达的生物工程面前,生命的定义和边界究竟在哪里?
然而,克隆的“朱妮”是否与原来的“卢阿”一模一样呢? 据报道,克隆的朱妮拥有与卢阿完全相同的DNA,意味着它们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朱妮在体型、毛色等生理特征上与卢阿高度相似。但按照布雷迪本人的描述,他觉得朱妮是“同样的灵魂,但能量有些不同”。科学界普遍认为,虽然基因完全相同,但克隆体在个性和行为习惯上仍会有所差异。因为一个生命的性格塑造,除了先天的基因,还受到后天的环境、训练和早年经历的影响。确实,即使出生于同一个家庭的孩子,甚至双胞胎,都有可能因为后天的经历而变得完全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克隆犬是一个“基因双胞胎”,而非原宠物的完整复制品,这也体现了生命的独特性。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技术诞生的克隆犬通常具备正常的生殖能力。

从情感角度看,克隆技术无疑是给经历了丧宠之痛的人们带来巨大慰藉的良药。我见过很多身边的朋友在宠物离世时悲痛欲绝的样子,所以这项技术有可能显著减少一部分因失去而产生的巨大悲伤。如果这样的技术可以普及,无疑是给所有宠物爱好者的一份厚礼。然而,现实的门槛依然高耸。据传,克隆一只狗的费用大约在5万美元左右。这笔高昂的费用意味着,在目前阶段,宠物克隆仍然是少数富裕人士才能享有的奢侈服务。但我觉得很多华人家庭是付得起的。
布雷迪克隆爱犬的事件,不可避免地引出了一个更深远、更复杂的议题:如果动物可以被克隆,人类是否也可以? 既然技术已能够如此精准地复制基因生命,那么人类克隆在技术上似乎并非遥不可及。但这一点,也正是引发全球社会伦理大讨论的红线。目前,生殖性的人类克隆在全球范围内几乎都被法律和伦理准则严格禁止。这是为了保护个体尊严、避免基因歧视,并维护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稳定。
因此,当我们为布雷迪对爱犬的深情和科技的奇迹感到好奇和感动时,也必须保持警惕。布雷迪的狗是科技对个体情感需求的满足,而人类克隆则是对文明边界的挑战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有必要为之设置限制和规范,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颠覆人类社会基本伦理的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11.6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