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2.1 基础知识;12.2 四根本禅;12.3 四空定
什么是禅?《佛学次第统编》定义禅定为思维修。禅定经历是佛五眼通中的天眼。眼是对这种知识的比喻。世间人的幻觉经历不足,所以不能理解鬼神佛现象;禅定的修习可以弥补这一缺失。由此多种不同身心状态的经历(如插图12-1至13所示),修习者可以生长出天眼,证得生死智证通。生死智证通就是禅定中多种兴趣生、兴趣灭的经历。
修习禅定讲究三调,调姿、调息、调心。
(一)盘坐的姿势最好,脊柱越直越好,如插图12右下所示。闭眼,目光内视朝向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如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舌上卷,舌尖顶在前上齿根部。
(二)呼吸要尽量做到深、长、细、匀。作者本人采用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想象把气吸入胸口或者丹田,下腹鼓起。呼气时下腹瘪下,胸部挺起,像猫狗等动物那样呼吸。
(三)从身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射来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兴趣和意向控制着心的走向,此说意住在哪儿,心就在哪里形成,所以调心是谈意识的所住,或说所向。先粗调,笔者少年时修习禅定常用此咒来协调身心内外的环境。天上过往的神灵、本方土地、荒郊野外的孤魂、和地下的魔鬼为我作证。我现在发誓,我卢岩今天修习禅定(或说气功),我不是只为我一个人,也不只是为了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是为了无数无边的众生。若我学有所成,将回报无数无边的一切生灵。
12.1.2 禅定入门
初学者有这样的入门过度阶段。闭目内视心窝部(即中丹田,如插图12)。在吸气时,意念(就这样认为,这样想)真气(热气)随吸气,缓缓趋向心窝部;感觉(意念全在感觉上)把真气吸到了胸口。呼气时自然呼出,不加任何意识作为。常常行之,一般几次练习之后,真气就会在心窝部聚集起来。
开始时,行者使用中丹田,待真气聚集于胸口后,把真气用吸气力推向丹田;这就叫做运气。真气在丹田(即插图中的下丹田)建立了根据地之后,禅定修习者总是以丹田为大本营,其它所修习的穴位为行营。真气到达某个穴位时,就会引发相应的触觉、听觉等幻觉。
初学者练习一段时间后,随着吸气就可能感觉真气源源不断地流向丹田;这时,任脉就已经打通了。任脉是身体表面中间线从下颌到丹田这一段。随后,练习者可以练习打通督脉,以至于依照针灸的图解打通六阴六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或者修习者只是守护丹田来积聚更多的真气。那真气就是触觉幻觉,积累多了就会引发后文所说的现象。
12.1.3 触觉幻象
上面描述的真气运行现象,现代心理学称做触觉幻觉。随着禅定修习者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的幻象出现。真气不能通过的地方,就会淤积,表现出胀,痛等现象。练气功者还可能会遇到很多,如动触(肢体局部肉的跳动)、痒、凉、暖、轻、重(局部身体沉重)、涩、滑、漪(如有手指或水滴触动皮肤或肢体)、喜、怒、哀、乐、哭等。
修习者还可能遇到身体晃动、变大、变小、漂浮;有气在皮肤底下流动;有人或者什么东西拍你一下;有虫子或者小老鼠在皮肤底下或者皮肤上跑来跑去等现象。有东西在皮肤下跑动时,如果修习者是睁着眼睛练习的,甚至可以看到,那东西跑的地方,皮肤会鼓起来。有东西在皮肤上跑动时,练习者甚至可以看到,出现凹下去的地方(那东西的脚印)。古时候,对上述现象有很多命名,比如淘气鬼,胳肢鬼等。
如何移除身体触觉的幻觉?通常的作法是呵斥,如:去!走开!别烦我。几次或数月之后,当无意识收到了信息,就会把那种幻觉抑制了。另外,轻抚或轻拍头顶的百会穴,对于吸收幻觉的气归入经脉有帮助。也可以用手触摸幻处来移除幻觉,别的如洗澡等。
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出声或大声地说:你走开,我不喜欢你?答:无意识(即神识)只接受现量。一般的,直接的身体和语言行为,无意识可以接受到,而对思想行为信息接受的效果差,或者不接受。
12.1.4 禅定功德
当禅定的修习者已经掌握了,习惯了上述的基本功法,更喜欢研究特异功能,下面的几个时间段比较好,气感强,容易引发幻觉。中午12点左右,晚上6点左右,午夜12点左右到早上6点左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子午卯酉。有人说这几个时间段招魔,它们特别避开这几个时间段。幻觉现象中有许多是人们所说的魔鬼,而我们禅定修习者称其状态为定,称其中的鬼神魔等幻觉经历为功德。为什么叫功德呢?
我小时候,一次崔凤龙姨父给我讲,比如说,有个小女孩感觉身体里有个小老鼠在跑动,就很害怕,就病了。父母到庙里问大德师傅。大德师傅一听,说:“啊!这没什么!我小时候也有过那种现象,没什么害处,不理它,或者赶它走,打它一下,出声对它说:‘走开!我不喜欢你!’ 也许两、三次,一两个月后,那种现象就不发生了”。结果那小女孩儿的病就好了。这庙里别的和尚一看,一听,就想:为什么,大德师傅说几句话,那人的病就好了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大德师傅身上有德(即那样的经历)。因为他身上有德,所以他说几句话,病人听了,病就好了。
我梁伯还给我讲。大德师傅身上的德是得来不易的,不单单是他辛辛苦苦练气功所得来的这些心得体会;还有,他很有可能从事过很多种行业的工作,了解很多种行业的辛秘,那些经历也都是德。
12.1.5 天耳通
随着禅定修习者功夫的上升,触觉听觉和视觉都会变得敏锐。在入睡前,他或她可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据现代心理学分析,睡觉前听见自己的心跳,那声音实际是耳听小骨附近血管收缩舒张造成的。修习者可能遇到如下的听觉幻觉,如听到口哨声、嘶嘶声、嘀嘀声、呜呜声、鸟叫声、水流声、蛙鸣、风吹洞穴,雨声、雷声等;再如有人在像开会似的讨论问题、有人招呼自己、有人告诉自己些什么等。
随着修习者的不断理解和研究,就懂得了彼是内虑所托,从而证得了天耳通、天腿通、和他心通等智慧。本文后文将从视觉幻觉来讲解这几种神通,与天耳通的道理相同。如何移除听觉幻觉?通常的作法是呵斥,诸如,“去!走开!别烦我” 。几次之后,当无意识收到了信息,就会把那种幻觉抑制了。
12.1.6 天眼通
视觉幻觉即是天眼所见,下面举例说视觉幻觉世界中的几种现象。
12.1.6-1 功能飞有
小时候,一天,我正在打坐,忽然看见头顶前方飞来一本书。我心想:那是什么?太远了,看不清楚,近点儿就好了!那本书就飞近了。我想:呀!你还是活的,有智力!那本书晃动,像是懂我的意思,高兴得蹦蹦跳跳的。我就说(实际是在想):你真的是智能生命物?那本书就又晃动。我就说:那你从哪来?找我干什么?那本书晃得很厉害,像是着急得不得了似的。
这时幻境有些不稳定,我就赶忙集中精力,一边调整维持幻境,一边想:你不能说话,我就不问了;这本书的前面是这样,那后面是什么样?立刻,那本书的画面呈现了它的背面。这时我又高兴得不得了,也没有什么事儿做。看了一会儿,就厌腻了。那本书就飞走了。幻境结束的时候,我也结束了打坐。我感觉全身舒畅,身体表面有细微电流的感觉。
12.1.6-2 夺命魔鬼
我上初中时的一天早上,为了准备考试,我醒的特别早,大约是早上三点多钟。看书看了一会儿,我就困睡了,就仰躺在炕上,头顶着南墙,习惯性的做了几次练气功的呼吸。由于长时间的练习,我的舌尖总是顶在前上齿根部。
忽然,我感觉,头的右上方是空的,(本来是墙),有几个像是小孩儿画的人脸,闪闪发光。我想: 这画得叫啥东西,我用脚画得都比你们好看!我这就惹祸了。那几张发着光的脸站成一条线向我冲了过来,撞在我右边的头顶上。
在当时,由于我练气功养成的习惯,不轻易做出改变姿势的反应。我还在感觉全身的状态,感觉到:我的脸,腹部皮肉,及腿上皮肉全部变形成波浪状向我右头顶被撞的部位移动。脸部的皮肉变形十分强烈,我赶紧用手把五官的皮肉向回推。我感觉效果很好,就紧接着,按推腹部的皮肉复位。然后我迅速站起来,把腿和全身的皮肉复位。忙完了,我已经出了一身汗。好在我没发现出现软组织拉伤,全身都迅速恢复了正常。
前面讲的现象被称为幻觉,还是叫魔鬼,没有分别;关键是理解真相。幻觉世界里,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没生命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都是平等的。从此,我开始注意礼貌,守戒,努力尊重任何事物,不管是活的还是没生命的东西。这是由于练习气功,自发地遵守戒律;戒由修习者自身体内发出(即自觉),是道果。
移除视觉幻觉的方法同上文:无论是什么,就像似对待六、七岁小孩子一样,或有礼貌地交流,或者赶它走。视觉幻觉对于呵斥是有直接反应的,比如你让它离开,它就离开。而听觉幻觉反应得比较慢,一般需要几天;触觉幻觉反应得更慢,可能需要几周时间。
12.1.7 天腿通
蹬墙入画就是在禅定中,盯着幻境里的某物可能心生好奇,迷惑,接着,如上文客观目标的瞬间变化。产生天腿,即瞬间转移的原因是,这种客观目标变化大,乃至整个环境都在瞬间内变了,如同瞬间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参见15.1节集起的案例,和下文的案例。
在幻境里,环境通常与思想意识相匹配而变化,彼是内滤所托。比如,在一个很热的傍晚,我在打坐,刚进入的幻境是一个傍晚的山坡。我感觉很凉爽。看见草地上的草波动,好像有风在吹,我想:有点儿风好,更凉快。在这个世界里,风就变大了。我想:这风越来越大,好像是要下雨。在这个世界里,就下起雨来了。我想:下雨好,庄稼地现在旱了;再下大点儿才好呐!雨就下大了。我想:不好!我这是在哪里?雨下得这么大;如果有洪水,我往哪里跑!洪水就来了。
12.1.8 他心通
有一次在禅定中,我看见一个美女。看着、看着我就想:“好像她的颧骨有点高”(1,2)。这个美女突然变成了一具骷髅(3,4)。我被吓出了幻境,发现全身是汗。我还在想呢:“不就是看看你么,你吓唬我干嘛!” 我又一想:也是,我那么盯着人家看,人家当然不愿意了。我还是得好好地守戒,非礼勿视!
结合上面的例子,用僧璨大师《信心铭》里的几句话来解释上面发生的事:1. 归根得旨,2. 随照失宗;3. 须臾返照,4. 胜却前空;5. 前空转变,6. 皆由妄见。读者可以自己把这六句带入前段,来理解他心通。
12.2.1 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如图12-23)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行人失去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此为未到地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
若于未到地中,行人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行人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行人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
动触发时,功德无量,此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此禅名初禅(如图12-8)。
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人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种(参见11.2节),依欲界身中而发。
行人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得初禅五支功德:觉,观,喜,乐,一心。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是也。五盖者,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是也,(参见14.2节烦恼的名)。
(一)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人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 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人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人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人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注解,喜和乐的区别,参见11.4.2节的《受蕴》)。
(五)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人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于神众天、神辅天、或大神天(如图12-8;参见13.2.1节),是为初禅天因也。
12.2.2 二禅
二禅(如图12-7)者,若于初禅定中,行人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内净、喜、乐,一心。
(一)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欲离初禅时,行人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二)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人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人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四)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人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此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天、无量光天、或光音天(参见插图12-7和第13.2.2节)中。二禅是二禅天之因。
12.2.3 三禅
若于二禅,行人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行人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舍,念,慧,乐,一心。
(一)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行人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如图12-6)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
(二)念支,念名爱念。谓行人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行人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四)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行人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五)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行人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注解,定是一位别境心所有法;在佛教的百法中,只有念定慧,此三法能持心。
此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天中(参见插图12-6和13.2.3节),是为三禅天因也。
12.2.4 四禅
四禅(如图12-5)者,若于第三禅定,行人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定。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行人出入呼吸断,具足四支功德: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行人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行人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行人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人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人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此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等九天中(参见插图12-5和13.2.4节)。此定为四禅天因。
12.3.1 空无边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如图12-4)。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微弱的四无色蕴(注2)。
注1,佛教中,色是变碍义,参见11.4.1节的色蕴。此所见的空色是无意识默认的空,所以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色。
注2,四无色蕴是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参见11.4节。
12.3.2 识无边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如图12-3)。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微弱四无色蕴。
12.3.3 无所有定
亦名不用处定(注1)。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注2),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如图12-2)。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微弱四无色蕴。
注1, 此异名义为修习“无功用行”,亦名止观,梵语奢摩他-毗钵舍那,又名“到达”,汉梵语双举为“般若舟”。
注2,看见的是弥漫的常寂光。那或青或黄或赤或白的光是心之常,无名,无数,无量。那光唯是现量,不可言说,所以读者当知作者我说的不正确。
12.3.4 非非想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注1)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想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无色蕴。
注1,三界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如插图12所示。
返回卢岩回忆录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