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与三个美国人的交集,让我对当下的美国社会有了更直接、更细腻的体会。
周二清晨,我乘上比平日更早一班的公交车前往市区。天刚亮,街道还未喧嚣。我想借此机会在上班前走一段路,既锻炼身体,也享受一下城市清晨的阳光。一路上,我边走边用手机拍摄街角、公园、建筑——这些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的风景。
走到银行大楼门前,我站在人行道上,举起手机拍摄这座熟悉的办公楼——高耸、庄重,在朝阳中透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正拍着,一位中年白人保安走过来,语气强硬地制止我:“这是银行的私有财产,你不能拍照。”
我解释说:“我是银行的员工。”
他立刻回敬道:“那你更应该知道这是不允许的。”
我不再与他争辩,默默刷卡进楼。上到办公室后,我心有不平,便询问ChatGPT——在美国,是否真的不能在街边拍摄包括银行在内的建筑?它答道,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在公共街道上拍摄建筑物是合法的,包括银行这样的机构建筑。
于是我明白,这不仅仅是对规定的误解,更可能是出于一种刻板的偏见:当一个亚裔站在街头拍摄,某些白人眼中,便多了几分“可疑”。在这个国家,肤色仍旧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的人生体验。
第二天,在公交车站,我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一位金发女士。她今天过六十七岁生日,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秘书。我们时常在车上并肩而坐,谈天说地。她有着一种温和的幽默,喜欢讲些家常琐事,笑声爽朗。她还在用一部老式的滑盖手机,每次看她笨拙地点着键盘发短信,我总忍不住微笑。这份老派,也让她显得格外真实和亲切。
她代表的是另一种美国人——友善、包容,生活简朴而自足。
第三位美国人,是我办公室的午餐朋友。他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夫妻二人皆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三个儿子,还有两只狗一只猫。今天下班时,他随口问我:“今晚七点半有空吗?来家里喝一杯吧。”
我如约而至。他家灯火通明,一家人正在为二儿子的十二岁生日切蛋糕,屋里弥漫着巧克力的香气和笑声的回响。我被他们的热情招待感动,孩子们欢快地围着母亲,而母亲则一边陪他们看电视,一边帮小儿子换频道。那是一种岁月静好的画面——不张扬,却温暖。
我和同事在另一个房间喝啤酒闲聊,一只毛发柔软的大狗蜷在我的脚边,而另一只则站在窗前,目光警觉地盯着外面的动静。两只狗的性格迥异,却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让我想,人亦如此,即使差异巨大,只要有爱与理解,也能和平共处。
当有人走过窗外,两只狗同时叫了起来。这一刻,它们又那么相似。就像我们,外表各异,性格不同,但在某些瞬间,我们也会为了相同的情感发声。
我看了看表,快九点了。愉快的时光总是悄然流逝。我向同事一家告别,带着一点微醺,一点感慨,走入夜色。
这一周,三个美国人,三段相遇,让我再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肤色、国籍能决定的,而是由彼此心中那一点点善意与偏见、一点点真诚与距离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