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人谈“财务自由”。尤其是第一代华人移民,更是常在饭桌或论坛上讨论:得有多少“米”(millions),才能算是“自由”?
网络上的算法层出不穷,什么“当前年支出乘25”、“工资的八至十倍”、“百分之四安全取款法”,甚至还有“支出乘以预期寿命”的精算模型——琳琅满目,似乎只要把数字算清楚,人生就能获得解放。
于是,有人苦苦追求一个数字:一百万,三百万,甚至更多。他们像登山者那样望向远方的某个“峰值”,以为攀上去就能安心歇脚。
但其实,财务自由几乎与财富无关。它与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期望值关系更深。
有人一辈子工作至老,从不觉得该停;有人一开始就不工作,只带着一个背包游历世界。也有人省吃俭用到极致,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只为早点“躺平”;而另一些人,即使坐拥千万资产,仍夜夜失眠,担忧“是否还不够”。
财务自由,真正的含义,也许是:当你的收入与支出不再相互捆绑,生活不再被恐惧支配,你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节奏,安排时间与能量,而不是被迫为了生存出卖生命的片段。
自由,不是有多少钱,而是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日子,并甘愿为之承担后果。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例子——只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按社会的安排、别人的期望在活,恰恰忘了问自己:
我,真正想要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