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一家老牌钢铁公司工作。那是重工业迈向信息化的转型期,公司设立了一个创新部门,试图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实现钢铁买卖的数字化。
我在这个项目中担任网络架构师。团队小而精,像个内部创业公司,从零起步,一边搭建系统,一边探索业务流程。那时我刚过三十,对技术和理想都充满热情,也相信努力终会带来回报。
支持我们项目的,是当时的首席运营官(COO)。他是典型的美国式 gentleman:温和、利落,尊重技术人员。几次来视察时,他总会停下来寒暄几句,问我项目进展如何、家里还好。在那种冷峻的企业文化里,显得格外可贵。
他不仅是个讲情面的人,更有远见。他坚信这个平台是公司未来的关键,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三年后,我们已接近盈亏平衡,眼看即将步入正向循环。
但就在项目距离持平仅一步之遥时,公司高层发生变局。COO与CFO竞争下一任CEO职位,最终COO败下阵来,被迫提前退休。
他离开后,项目随即被叫停,团队解散。三年努力,一朝收场。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年后CFO坐稳CEO之位,又重新启动了钢铁电商项目。HR还联系我,问我是否愿意回去。我婉拒了。项目虽重启,但背后的人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位。
COO离开前,曾努力推荐我转入另一个与中国采购业务相关的部门。我与采购部总经理面谈后,对方似乎十分认可我中美之间的技术与管理背景。我拥有中国的钢铁铸造学位,也有美国的国际贸易MBA。
原以为已成定局,却在与该部门一位华人经理的非正式“喝茶”会面后,再无下文。HR起初让我“再等等”,但当时我已临近签证转换期限,最后被建议接受另一家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职位。
我没有直接证据,但至今心里隐隐觉得,是那位华人经理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我加入。
人生中有些局面,不必求证,只需接受。
后来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技术与中层管理之间来回。做技术,我喜欢看全局,却不够专精;做管理,我讲理、与人为善,也愿为下属担责。但我从未成为那种“升得快”的人。
我进过几家中大型公司,总是从头做技术,两三年后升为管理,从二十几岁做到六十多岁,仍是中层一线经理。
COO的离开,以及后来发生的一切,让我慢慢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总讲理,而那些愿意讲理的人,往往不得其所。
可我始终记得他的温厚。他曾试图托我一把,虽然未成,但那是真诚,是罕见的善意。
我没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职场秘籍”。只是慢慢懂得:
> 你可以不争,但要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
善良不一定让你赢,但你可以选择不被改变。
这段旧事至今未忘,并非因成败,而是那一点微弱的温度。
在职场风声鹤唳中,有人愿意为你说一句话,哪怕最后无果,也值得你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