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澶渊之盟-中美对抗的样板结局

(2025-05-06 13:26:04) 下一个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我们的两个祖宗宋朝和辽朝之间的战争议和条约。当时宋朝和辽朝打了25年,总体来说宋朝是弱势一方。最后一战是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直达澶州,即现在的河南濮阳。辽朝向南深入600公里,尽管一个城也没打下来,但如果在澶州向南度过黄河就直逼宋朝首都汴梁也就是今日开封。当时的宋真宗要么逃离汴梁,要么御驾亲征,最后在宰相寇准的支持下选择了后者,赶到澶州,向北渡过黄河,登上了城头,宋军高呼万岁,士气大振,而辽军则因主将被偶然射杀而士气受挫,最后双方议和,缔结了“澶渊之盟”。双方撤兵,于边境设置贸易市场,宋每年向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俗称三十万岁币。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结果的,结果还要交30万岁币,以求辽朝不再南侵, 30万岁币不足宋朝财政现金收入的2%,尽管此后辽还有索取加码,即“庆历增币”,总体说来宋朝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随后百年的和平。原本每年辽国对宋朝边境例行抢劫,双方签订和约后,这种例行的抢劫就没有了。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率领20万军队御驾亲征,但当时的战局却是孤军深入,主将又被杀,使萧太后本人和辽圣宗以及整个辽朝处于危险处境。此时签订一纸和约,不用战争每年就白得30万岁币。所以宋、辽双方取得了双赢。澶渊之盟以后,宋辽民间的交易发达,宋辽之间的贸易使双方经济实现了互补,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

现在中美冲突,最终还是应该象辽宋澶渊之盟那样,以谈判和解为最好结局。有些做过国际贸易的人认为中美之间的经济实际上是互补的,这跟辽宋是一样的。以前中国官员汪洋甚至把中美关系比喻成是夫妻关系,是相互依存的。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出手相,记得当时温家宝说,“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后来中国实行“习政”,逐渐“厉害了”,实行战狼外交,“住在中国都偷着乐”,川普一加关税,中国立即就和川普打开了乒乓,互相之间关税越加越高,把棋走死了,没有回旋余地。国人戾气很重,一片喊杀声,民族情绪高涨,“坚决不跪”,其实川普只是喊话谈判,并没有叫中国下跪。中国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学习,自身变强大,“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师傅觉得吃了亏了,叫徒弟让一下利,其实这是可以谈判的,大不了就是跟美国打太极,一定会有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有人说川普就是为了围剿中国,但中国可以就和川普做表面文章,就是谈谈谈,澶渊之盟仍有参考意义。当时宋朝和辽朝双方军队都有皇上御驾亲征,谁也输不起,但当时的北宋却能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议和,保证了120年的和平,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北宋的物质文明达到一个历史高点。现在中美之间如果能够达成妥协,双方各退一步,影响的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甚至是整个世界。

在中华文明中,一般认为相比于草原文明,中原文化为正统,尽管我们的“二十四史”也包括《辽史》,但多数人不把辽朝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宗,特别是民间《杨家将》的故事更是把辽国当外邦,后人常从大宋的视角看问题,对澶渊之盟认为是“虽有用但耻辱”。其实,甚至在当时也有人反对议和,认为宋朝应该趁机一次解决战斗,永诀后患。历史不能假设,但不说宋朝有没有实力灭宋,即使在澶州把萧太后和辽圣宗都杀了,也不会有议和的结果好。与中原的宋朝不同,草原的辽朝是有很多个部落组成的,皇帝每年是四处游走现场办公,皇帝一旦被杀,马上又会拥立一个新的皇帝。如果没有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会一直战争不断,边境冲突不断。燕云十六州位于长城之南,结果被辽国占有,北宋没有长城作为屏障,辽国骚扰起来宋朝易如反掌,乐此不疲,当时的一代甚至几代宋朝子民都会在战火或者恐惧中度过,哪还有什么高度发达的宋朝文化。其实真宗皇帝他爹宋太宗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也曾御驾亲征,结果也是铩羽而归,自己腿上还挨了一箭,据说后来他的死与箭伤不断复发有一定的关系。那是为了国家安全,打起来很值,可现在,中国只为了面子或者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跟美国硬刚甚至交恶,对中国也没有什么好处,损失倒是极大。

听说有人叫嚣,连草都可以吃上三年的民族能怕冲没吃过草只吃肉的一群人?这事何苦那?即使中国的实力碾压美国,跨过太平洋来把美国灭了,又能如何?其实人家川普倒是能屈能伸,可以随时把自己讲的话当作放屁,这就对了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就是在牌桌打牌,川普出错牌就反悔,什么出牌规矩,管它呐,而中国是派还没打,就把牌桌掀翻了。为什么不能坐下来好好打牌,出错牌也可以学川普悔牌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要顶+1
京工人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要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