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回顾苏芬战争,看乌克兰今天

(2025-01-16 00:04:31) 下一个

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19391130—194031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特殊冲突。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苏联的地缘安全诉求。苏联在完成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后,便将目光投向芬兰,目的是巩固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防御,确保在未来与德国的冲突中能够控制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出海口。

 

芬兰在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从沙俄独立,但苏联始终对其地缘位置充满戒心。19399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在秘密附加条款中划分了势力范围,芬兰被归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随后向芬兰提出领土交换要求,包括割让卡累利阿地峡及其周边岛屿,以换取芬兰境内的其他领土。然而,芬兰政府认为苏联要求过分,断然拒绝。

 

苏联的计划是以闪电战迅速击溃芬兰,动用近50万兵力、超过2,000辆坦克和近1,000架飞机,对抗仅有25万人军队的芬兰。然而,苏军低估了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芬兰冬季气候严酷,地面多为森林和沼泽,这对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形成严重阻碍。

 

芬兰军队利用曼纳海姆防线构建坚固防御,并发挥出色的游击战和伏击战能力。芬兰士兵以滑雪部队为主,灵活穿梭于雪地中,对苏联的笨重机械化部队进行骚扰。他们还使用了极为有效的武器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在近战中对苏联坦克构成极大威胁。

 

苏军因战术失误和后勤混乱,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苏军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过程中,损失了约37万人,其中包括伤亡和被俘,而芬兰军队的总伤亡人数为12.5万人左右。

 

尽管芬兰军队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但兵力和资源的差距终究无法弥补。19403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条约》。根据条约,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维堡和芬兰湾的部分岛屿,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同时,芬兰不得不将其战略要地汉科,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

 

苏芬战争导致芬兰丧失了大量国土和重要战略地区,成千上万的芬兰人被迫背井离乡,成为战争难民。这种领土割让不仅是地理上的损失,更是对芬兰民族自尊的严重打击。芬兰人认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和牺牲,应当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而非继续遭受强权的压迫。

 

苏联并未因《莫斯科和平条约》而满足。二战期间,芬兰被迫与德国结盟,试图通过继续战争1941—1944年)夺回失去的土地。这进一步加深了芬兰与苏联之间的仇恨。战后,芬兰虽然保持独立,但必须接受苏联的控制,签订《巴黎和约》,缴纳巨额战争赔款。这些历史因素,使芬兰对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长期怀有敌意。

 

芬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始终在俄欧地缘政治博弈中,扮演缓冲区的角色。对许多芬兰人而言,俄罗斯不仅是苏芬战争中的侵略者,更是一个长期威胁他们国家生存的对手。从沙俄时期的统治到苏联的战争侵略,再到冷战期间的政治干预,芬兰人对俄罗斯的警惕,已深深植根于民族记忆中。这种历史记忆通过教育、文学和媒体得以不断强化。

 

芬兰与俄罗斯在文化和宗教上差异巨大,芬兰属西方文化圈,信奉基督教新教,而俄罗斯信奉东正教,属于东斯拉夫文化圈。这种文化上的对立,也加深了两国民众之间的隔阂。近年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加剧了芬兰对俄罗斯的恐惧。2022年,芬兰正式申请加入北约,这一决定被广泛解读为芬兰对俄罗斯威胁的明确回应。尽管俄罗斯强烈反对,但芬兰坚持认为,只有加入北约才能保障国家安全,这也印证了芬兰对俄罗斯长久以来的深刻不信任。

 

对于芬兰而言,苏芬战争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往事,也是一种激励,它提醒芬兰人民珍视国家独立,捍卫主权完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苏芬战争的教训依然警醒世人:强权可以压迫,但无法轻易征服一个民族的意志;侵略可以得逞一时,但仇恨却可能延续数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魅力野花 回复 悄悄话 老毛子太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