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一话语,初听令人错愕,细品顿觉森寒。它最早并非出自慈禧太后之口,而是见于梁启超笔下,归于晚清权臣刚毅;后来,邹容归于荣禄,孙中山、于右任也屡次引用,其所描绘的不是一句空泛修辞,而是一整套统治心理与政治操作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这套逻辑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中国当局推陈出新、运用得更加熟练,形成了新时代“宁赠友邦”的外交戏码,“严防家奴”的内政格局。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其中,“我家”指满清王朝;“朋友”是列强;“家奴”即广大汉人百姓。刚毅作为满洲权贵,讲得直白:国家江山是满人的私产,宁可拱手让给洋人,也不愿落入本国异族之手。
在清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革命浪潮逐渐兴起的背景下,这种“防家贼(汉人)甚于御外侮”的统治心理成为一种稳定逻辑。清廷视汉族改革派、革命党人为最大威胁,远甚于外敌。于是,在台湾、香港、旅顺、胶州湾接连被割让之后,未见清廷与人民共忧患,却常见其“默许”甚至“便利”列强染指中国领土的行为。
在这种逻辑下,“割地赔款”不再是迫不得已的屈辱,而是主动保权、压制异己的政治交换。一句话,“只要不闹革命,列强拿走点无所谓”。这才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根本:它不是失误,而是选择,是故意的、清晰的、充满私利计算的政策走向。“宁赠友邦”的背后,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内部排斥机制。
这句口号在晚清是一种民族歧视与统治工具,在民国革命派口中是揭露满清卖国行径的血书。但到了中共治下,它再次发生了奇异的变形:不仅没有被彻底唾弃,反而被隐秘地重新套用在“对外援助”“大国外交”中,并打上了“国际主义”“责任大国”的新标签。不再是满洲贵族,而是以“人民”之名自居的政党国家机器。
毛泽东时代,朝鲜战争期间中国饿殍遍野,却倾全国之力支援朝鲜“抗美援朝”;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对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几内亚、赞比亚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大撒援助,光对阿尔巴尼亚就提供了约90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相当于当时中国整个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而与此同时,国内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数千万人因饥饿而死,现实中“人吃人”的惨剧频频发生。当时的逻辑是:“支援世界革命”,把中国建设成第三世界革命的“灯塔”,而这座灯塔,建立在国内人民的尸骨之上。
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步腾飞,人们原以为“自家人”终于可以先富起来。但近十年来,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翻版,只不过这一次变成了“一带一路”之下的大撒币:在国内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医疗教育问题尚未彻底改善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对外援助上的手笔可谓“慷慨激昂”。
据非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超过1000亿美元的贷款和投资。中国帮助斯里兰卡修建了汉班托塔港(结果斯方无力还贷,被迫租给中资公司99年),对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在非洲则修建了成百上千公里的铁路、公路、电厂和医院。反观国内,一些边远农村学校连操场都没有,贫困地区儿童的奶粉仍是稀缺物资,医院看病贵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企,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
这些对外援助,并非全部出于经济合作的双赢考虑,很多情况下是“换口碑、换影响力”,甚至换一句联合国小国的“力挺”。表面上是“大国责任”,实际上却是“面子工程”。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不透明的,缺乏公开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援助的实际效果也难以监督。更可怕的是,国内媒体对此歌功颂德,一再强调“举世瞩目”“世界点赞”,却对国内民众的质疑充耳不闻。
这一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制度心理动因。首先,中共执政合法性日益倚重“国际形象”,而“第三世界领袖”的称号,有助于塑造“大国复兴”的叙事。在国内压抑自由的同时,在国外塑造“解放者”的光辉——正是表面堂皇、实则虚伪的外交操作;其次,在国际舞台上,中共争取小国站队尤为重要,而这类国家正是援助的主力方向。所谓“赢得朋友”,其实是“买下票数”;最后,对外援助和海外项目可以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去”,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也起到缓冲社会不满的作用。表面看是国际主义,实则是政权自保逻辑;表面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则是“稳定利益共同体”。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从不重复,却总押着一个韵。当年满洲权贵眼中的“家奴”是汉人,是内地百姓;今日当权者眼中的“家奴”,换了一张脸,或是农民工、或是自由知识分子、或是提问的年轻人,但地位本质相同——他们不掌握权力资源,却是国家机器的原料。而“友邦”呢?可能是巴基斯坦,是非洲兄弟,是塔利班,是津巴布韦的前独裁者;他们或许无法回馈什么实质利益,却能在政治秀场上给予中共政权“友谊的鼓掌”。这是国家正义的倒挂,是道德的断裂,是价值观的塌陷。
一个政权,若总是以“赠友邦”为荣耀,却对“本国人民”采取压榨、防范、控制态度,那么它终将失去最宝贵的政治资本——人民的信任。“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是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耻辱;它也是一面旗帜,警示未来的路径。今天,重提这句话,绝非旧事重提,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让历史中的黑话,继续在现实中合法运转;不要让权力为面子买单,却让百姓为生计买命。中国人民,配得上一种更有尊严的国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