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影片上映。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底至1938年初,一名普通照相馆老板在日军铁蹄之下,用胶片记录下人性与暴行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电影,取材真实历史,以影像还原惨案,在技术层面精良,在情感表达上猛烈,在舆论场上,则如一枚炸弹,引发持续爆炸。
影片一经上映,社会各界反响激烈。不少观众泪洒影院,对历史的回望和对受害者的同情自不待言。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观众提出不同声音:影片固然震撼,但对儿童是否合适?是否过度情绪煽动?是否会在下一代心中播下“非理性仇恨”的种子?然而,这些合情合理的讨论,却在舆论的高压锅中,被迅速按下“灭声键”。有人只因提出观影分级的建议,就被冠以“为日军洗地”“替日本喊冤”的帽子;有人只因批评影片某些情节太过煽情,就被贴上“汉奸”“精日分子”的标签。
于是,这部讲述仇恨的电影,变成了一场制造新仇旧恨的机器。
《南京照相馆》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角李照年是南京城里一家照相馆的老板,起初不过是个平凡手艺人,靠拍证件照和婚纱照为生。日军攻陷南京后,他目睹亲人被杀、邻居被奸、百姓被屠,最初的逃避与麻木,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转变为愤怒与反抗。他藏起照相器材,秘密记录日军暴行。最后他在一次保护胶卷的过程中被捕,胶卷被送出,他却死于刑讯。
影片的价值在于以“影像的见证”这个角度切入历史,这一切入点有其创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与影像,在现实中多由西方传教士与记者拍摄,这部影片则让“中国人自己拍下真相”,从而营造出一种“见证者”的正义感。视觉呈现上,影片没有回避屠杀、强奸、焚尸等暴行画面,其中不乏一些特写镜头,对观众心理形成极强冲击力。
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我们当然可以说“真实必须直面”,但作为文艺作品,它的主观叙事与情感引导,引来了不少争议。问题不在于它是否展示了暴行,而在于它如何引导观众理解暴行,乃至如何诱导情绪投射的对象。
电影不是圣经。即使是圣经,也从未禁止信徒提问。为何《南京照相馆》不能被批评?为何一旦质疑影片的叙事方式、情绪渲染,甚至只是表达“是否适合儿童观看”的关切,就会被扣上“辱华”“精日”“叛国”的帽子?
有人说:“这么惨你都看不下去?你还有人性吗?”这是一种情绪勒索。也有人说:“不让你批评,是怕你伤害民族感情。”可真正的民族感情,不是靠禁止讨论维系的,而是靠理性、信任与成熟的公民意识维护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种“党同伐异”的风气正在形成。你不爱这部电影,那你就不爱国;你不恨日本军国主义,那你就是日本走狗;你希望孩子不要太早看暴力血腥的场面,那你就是在美化侵略者。这种逻辑的尽头,不是集体清醒,而是群体发疯。这种语境下,《南京照相馆》已然不是电影,而是意识形态试金石,一块检验你是否“正确”的通行证。你爱国,你就得哭;你敢提出不同意见,那你就得滚。
这部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不只是“还原历史”,而是“调动情绪”,乃至诱导仇恨。整部影片几乎没有日军以外的“敌人”,也没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之外更复杂历史背景的描绘。不是说必须要“理解”侵略者,而是影片完全将暴行单一化、脸谱化,用最粗暴的情绪逻辑,把日本军人塑造成兽性化存在,而不是制度性恶的体现。
情绪宣泄是必要的,但如果情绪不加以引导,而是任其扩散、泛化,仇恨就可能不止步于历史加害者,而是投向当下一切“不同意见者”。事实上,这种情绪外溢已经发生了:有博主因指出“观影不适合未成年人”,被网民人肉、辱骂;有观众在豆瓣打出3星,理由是“情节略显夸张”,被攻击“没有良知”;有自媒体人提出应加强对战争题材文艺作品的审查尺度,遭遇删帖封号。这不是电影的胜利,而是理性的溃败。这种基于情绪正确的“集体高压锅”式舆论,才是真正的“戾气之源”。
本应是为了记住历史、警醒未来的电影,最后却演化为煽动民族情绪、打压异议言论的工具,其造成的伤害,可能远比影片本身更严重。电影里仇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但电影外的观众,仇恨的却是“那些敢说真话的人”。你不哭?你冷血。你批评?你汉奸。你不恨?你无耻。
这场“仇恨教育”的输出,不仅针对“敌人”,更指向“内部敌人”。这和过去我们熟悉的“忠诚测试”“表态运动”,何其相似?真正危险的,不是“仇日”,而是“谁都可以变成你恨的人”的那种情绪机制。
我们不否认《南京照相馆》的意义。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呼唤正义。但正因为题材特殊,它更需要理性处理、平衡表达,而不是情绪操控与言论封锁。我们必须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哪怕这些声音让你不舒服。
我们必须让孩子了解历史,但方式应符合其认知水平,而不是用屠杀与强奸的特写去吓唬童年。我们更必须有勇气承认:爱国不等于仇恨,记忆不等于报复,表达不同不等于叛国。电影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过去,也包括我们今天如何面对过去。而当前对《南京照相馆》的舆论封锁,恰恰照见了一种集体情绪的失控和对理性表达的恐惧。
我们应警惕的,是“以爱国之名,行禁言之实”的人。他们不是电影的守护者,而是情绪的纵火者。他们不是历史的记忆者,而是仇恨的制造者。他们不是真的怕你忘记南京,而是怕你不够激愤,不够盲从,不够“听话”。他们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历史发声”,而是“让历史变成他们想要的声音”。可历史,不属于他们。声音,也不该只有一种。
各人解读就是了。
煽动仇恨,谈不上。
所谓煽动,那是在歪曲事实或者把事实扩大化的基础上。
远的近的,该记的多了,记住了哪个?
就是一个奉旨胡编乱造的电影故事,一个fiction,和历史、史实、真实,没一毛的关系。
看的人如醉如痴的,自作多情,代入感太强。
为何是现在?看一下老共现在的困境吧,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了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旅游甚至移民去日本,看见了真实的日本以后,喜欢日本的人越来越多,
再这样下去,以往老共编的谎言一定会穿帮,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又正好赶上个可以利用的理由 --- 抗战胜利80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不忽悠,来不及了!
反正必须总得有敌人,日本现在又怂成那个鸟样,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俄罗斯也对中国掠地杀人的,但杀的比日本人多和狠,让中国人彻底的服气,于是成了爹。
这就是民族性,没办法。谁杀他们多,他们拜谁。
论杀人多,这世界有一个超过老毛的么?几十年里杀了过亿。
你再看看中国人一个个的,见了老毛比见了爹妈都亲。死了快五十年了, 还年年拜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