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个人资料
雅酷原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假院士闹剧:谁给骗子搭舞台?

(2025-08-07 15:35:28) 下一个

20258月初,一场真假院士的揭露大戏,随着澎湃新闻连续报道而拉开帷幕。一个名叫阮少平的男子,顶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等唬人头衔,四处演讲、出席活动、剪彩、签约,俨然是国之重器,在中医药和白酒产业链上混得风生水起。然而事实却是: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军方背景。他的所有头衔——全部伪造。

 

我们先梳理一下阮少平的表演路线图。根据公开信息,他的头衔之夸张,简直堪比神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阮顺堂中医药第一传承人国际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

 

他活动的轨迹,高度集中在中医药推广和白酒产业合作两个领域,演讲不断,剪彩不断,荣誉不断,合影不断。20257月,他还被国际医药大学聘为两院院长;而在去年4月,则出现在山东济南某酒庄,以院士身份谈白酒与中医药结合

 

这些光鲜场合中,几乎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质疑他的身份。直到最近,一份调查报道揭开真相,我们才知道:无论中科院官网,还是南方医科大学(即第一军医大学原单位)都查无此人。一个连简单查证都经不起考验的假院士,竟然堂而皇之混迹多年。问题显然不是他太聪明,而是这个社会太好骗。

 

一桩骗局如果能持续多年,绝不可能只是一个骗子的孤独表演。它一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产物,一个默契的合谋链条。阮少平的身份镀金术背后,是三种力量的推波助澜:

 

        第一,急功近利的主办方:学校、企业、机构为什么会邀请一个没有背景、毫无资历的人出席讲座、参与合作?答案很简单:他们不在乎真假,只要头衔够响就好。中科院院士”“军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这些名号在基层地方机构眼中就等于金字招牌。他们不会查,也懒得查。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人,一个可以给自己的会议、项目、产品镀金的工具人。对他们来说,真院士太难请,假院士也能用。

        第二,媒体与公关的捧场助力:阮少平所到之处,几乎都有本地媒体或公众号的热烈报道,配图精致、措辞热烈。这些自媒体软文厂商,从不考证内容的真实性,反而越夸张越好——“院士驾临”“深入交流”“振奋人心”“推动地方中医药发展”……在这个内容为王而非真实性为王的时代,很多地方新闻和宣传内容,早已沦为营销工具。骗子想火,媒体给台;骗子想红,宣传给灯光。

        第三,学术江湖灰色地带的养分:阮少平的演艺生涯主要在中医药领域展开。他的阮顺堂是他自创的中医品牌,而国际医药大学”——这个听起来颇具高大上的机构,实际上并无正统教育部备案资质,更像是民间山寨学术平台。在这样一个缺乏监管、混杂真假、讲究师承而非学历的灰色地带,一个愿意大言不惭、敢穿大褂、敢念术语的人,极容易被推为中医大师”“传承人”“国医奇才。也就是说,他并非是混入这个圈子的异类,而是这个圈子滋养出的应运而生者

 

或许你会问,这种伪造履历,只要上中科院或学校官网查一查,就能戳破,为什么没有人查?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人管?答案其实令人心寒。

 

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不会去深查对方身份,因为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刚需。他们只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比如组织一次有含金量的讲座”“配合政府宣传,不出事就好。他们宁愿相信对方是真院士,因为一旦发现是假的,自己也要承担引狼入室的责任。信则有,不信则自找麻烦。

 

如果你是某个单位里少数认真较真的员工,发现这人不太对劲,你敢站出来质疑吗?你质疑一个院士,就等于质疑领导的眼光,质疑主办方的安排,质疑整个流程。没人愿意得罪这样一个坐上宾。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大家默契配合,谁也不拆穿谁。

 

受骗者明知自己被骗,却极少站出来曝光。一来是打脸”——承认被骗就是承认自己蠢;二来是怕麻烦”——曝光之后要承担撤稿、道歉、善后等一系列成本;更糟的是,有些单位甚至还可能因此被问责。所以,这种骗局有一种特别魔幻的生态:受害者不愿说,旁观者不愿问,骗子自然乐得继续下去。

 

阮少平事件看似荒唐,实则折射出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在许多地方,院士不再是科研荣誉,而成了身份象征、金字招牌、甚至商业通行证。只要头衔够大,哪怕你讲得是伪科学,大家也愿意信。头衔挂帅、内容靠边,让骗子有了施展空间。

 

阮少平不是真正去讲科研成果,他讲的是中医养生”“酒疗结合”“国医文化,全是可以被包装、被商业化的内容。他的身份是学术的,但目的却是营销的。这种以学术包装商业的行为,在中国大地并不罕见。许多企业邀请专家站台,说白了是借助学术的外衣做营销的内功。

 

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媒体,还是相关行业协会,都没有在事件发生前起到应有的身份核查职责。一个人能伪造中科院院士多年而无人问责,说明我们对学术头衔的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中科院自己没有对假冒院士形成法律追责的通道?媒体没有建立黑名单机制?主办方对演讲者没有最基本的背景审查流程?

 

阮少平只是一个符号,他背后是一个结构性宽容欺骗的社会生态。我们常说,骗子可恨,但更可怕的是——骗子永远不缺观众。在一个到处渴望捷径、迷信头衔、推崇包装、逃避责任的环境中,阮少平这样的角色不会是唯一。他今天被揭穿,明天又会有新的院士”“大师”“总顾问粉墨登场。而真正让这些人走红的,从来不是他们有多能编,而是这个社会上有太多人愿意被骗、不敢质疑、不愿追责。揭穿一个阮少平不难,难的是揭穿那些请他站台的人,签字认可的人,陪他合影的人,给他搭舞台的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