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个人资料
雅酷原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海参崴?——地名之争与历史回响

(2025-08-03 15:46:51) 下一个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个名字,每每出现在中国媒体或学术出版物中,总令人百感交集。这座远东边陲港城,既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也是清朝在东北地区失土的象征之一。而围绕其名称使用的争议,不仅牵涉语言选择,更触及历史记忆、地缘政治、国民情感乃至外交策略的多重层面。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这座城市的俄文名称音译。其词源由两部分组成:“Владеть”(统治、征服)+“Восток”(东方),直译为征服东方统御东方。该名由沙皇俄国于1860年取用,其背后隐藏着赤裸裸的帝国主义野心和东方扩张战略。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名字无异于一根倒刺:不仅地理上指向故土,语义上更像是昭告天下的羞辱。从符拉迪沃斯托克三个词根的组合来看,它不仅是地名,更是一段战略宣言,是俄罗斯东扩政策的文化印记。

 

海参崴则是该地区在清朝及之前的传统称呼,在清代官方文献中屡有记载。它来自满语“Haishenwai”(意为海边的山湾),本为一个渔港和小村落,清朝属吉林将军辖地。清朝中后期,因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趁机蚕食,最终在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俄罗斯。因此,海参崴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个旧地名,更是历史伤痕的代名词,象征着晚清积弱、列强瓜分与国土沦丧的民族悲剧。

 

 

中国大陆对涉外地名的使用有明确规范,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GB/T 17792)。该规范明确指出: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中,对于曾属中国、现属外国的地名,应在现名后括注历史名称,以体现历史沿革。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乌兰巴托(库伦);阿拉木图(阿拉木图/阿拉木图旧名为韦尔内)。这种做法,既是对地名变迁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记忆的呼唤。它不具有现实领土主张意义,但在文化与教育层面提醒民众不忘失土之殇。

 

不过,在地图之外的媒介场合,比如新闻报道、外交声明、联合军演简报中,海参崴的使用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尤其是涉外事务或中俄官方互动时,出于外交礼仪或对外沟通的一致性考虑,中文媒体多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而省略海参崴

 

例如,新华社或央视在报道中俄军演时,会直接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以与俄方官方名称对齐。这既是外交层面的对称,也体现出新闻专业中的外事无小事原则。但在一些历史类书籍、地理教辅材料、公众科普文章或网络评论中,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仍是常见书写方式,以便读者迅速联想到其历史背景。

 

在普通人看来,地名只是一个坐标,但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地名往往承载着主权认同与集体记忆。海参崴作为一种民间坚持,已经内化为国人对历史失地的一种情感表达。即使明知现实无法改变,也要通过语言守住一种姿态。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中央电视台不标海参崴,许多网络自媒体仍会坚持加上括号,直接改称海参崴而避谈符拉迪沃斯托克

 

要理解这场地名之争,就不能忽略中俄关系的复杂结构。中俄两国虽然在地缘政治上携手抗美姿态日益明显,但历史遗留问题始终难以完全摆平。尽管2001年双方签署边界协议,基本画定疆界并相互承认,但在民间舆论和民族情感层面,对俄方乘人之危蚕食东北大片领土的愤懑从未消解。

因此,是否标注海参崴,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小小的测温计,测的是国家对历史态度的温度,也是民众对现实外交策略的敏感点。

 

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给中国大陆读者的,尤其是中小学师生、历史爱好者或地理专业读者,建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加括号标注海参崴,有助于加深理解、唤起记忆,同时也符合国家出版标准。例如: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一带地区,正式设市,并开始大规模军事与海运基础建设。这样的写法,在准确性与可读性之间达到了较好平衡。

 

如果文章主要面向国际传播,或是出现在外交、联合行动、官方报道中,是否标注海参崴则应视具体语境而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误解,成为第一考量。例如:中国海军编队顺利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参加海上联合-2025”中俄联合演习。在这种官方合作背景下,为了表示对俄方的尊重和敬仰,所以不标注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争,其实不仅是一场文字游戏,而是民族记忆与现实外交之间的一次微妙权衡。我们既不能忘记历史的屈辱,也不必执拗地纠缠在字面之中。或许,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不再标注海参崴,不是因为忘记了历史,而是因为我们更自信,知道历史会记得我们。名字可以借来,土地可能失去,但记忆,永远不能被征服。

 

一座城市的名字,远不只是一个标记,而是国家主权意识的一部分。它既是伤口的边缘,也是记忆的锚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我们不妨多一些理解,也多一份警醒。正如地图上那一行小字所言——“标注历史地名,不代表现时领土主张,仅为反映历史沿革。但历史,终究不会因为括号而被遗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杨过不改 回复 悄悄话 讲的很清楚,结论也合情合理,赞一个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这座城市的俄文名称音译。其词源由两部分组成:“Владеть”(统治、征服)+“Восток”(东方),直译为“征服东方”或“统御东方”。该名由沙皇俄国于1860年取用,其背后隐藏着赤裸裸的帝国主义野心和东方扩张战略。】
越南人听到“镇南关”这个地名,心里也一定不舒服。
“镇南关”后来改成“睦南关”,再后来又改成“友谊关”。
挺川普 回复 悄悄话 卖国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