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务是冰冷的数字,但它背后常常藏着热气腾腾的故事——有的是港口上的吊机轰鸣,有的是矿山里的卡车昼夜不息,有的则是高铁呼啸而过时乘客的惊叹。在全球债务市场,中国的身影越来越显眼,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世界银行的《国际债务报告》(InternationalDebtReport2023/2024)中,有一份各国欠中国债务的清单,犹如全球融资关系的X光片。如果我们把这张表单翻到[
阅读全文]

有人说,人生到头来,就为两件事忙:为钱,和为情。为钱容易理解——有了钱,你可以在冰箱里塞满哈根达斯,出门不用查余额,心情不好时还能买一只金毛安慰自己。而为情嘛,就比较复杂了。这里的“情”,不仅是男女之间那点眉来眼去,还包括亲情、友情、道义之情、宗教情、国家情、民族情、被认可的情……一句话,只要是能让你心头一热、钱包[
阅读全文]

1890年,唐生智出生于湖南省东安县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唐荣汉乃清末秀才,崇尚读书为本,家境虽不富裕,却极力支持子弟求学。唐生智自幼聪慧,十岁能文,十五岁中秀才,后考入湖南时务学堂,结识一批志士青年,其中就有蔡锷、黄兴等人。新军风起云涌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介石、叶剑英等人同期。学成归国后,唐生智进入新军,迅速跻[
阅读全文]

南京,1937年12月12日,夜幕降临。一辆德制坦克从挹江门轰鸣驶出,履带碾压着地上层层叠叠的人体残骸,几名士兵趴在车顶,眼神茫然,仿佛还不敢相信,他们不是在突围,而是在逃亡。此刻,南京城垣尚未完全沦陷,炮声仍在城墙边持续,部分阵地尚在抵抗。但作为首都、作为抗战标志的这座城市,已经事实上失守。这场不到三天便全面崩溃的战役,起初,是寄托着“[
阅读全文]

哈德逊研究所的报告《为后中共时代中国做准备》(ChinaAfterCommunism:PreparingforaPost-CCPChina)发表于2025年7月,由约20位前情报官员、军事将领、学者与政策专家撰写,汇集了美国战略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集体设想与对策建议,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兼主任余茂春编辑。以下为该报告内容概述:一、报告背景:不再幻想“中共改革”,而是正视“后中共中国&rdquo[
阅读全文]

2025年8月初,一场真假院士的揭露大戏,随着澎湃新闻连续报道而拉开帷幕。一个名叫阮少平的男子,顶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等唬人头衔,四处演讲、出席活动、剪彩、签约,俨然是“国之重器”,在中医药和白酒产业链上混得风生水起。然而事实却是: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军方背景。他的所有头衔—&mdas[
阅读全文]

提起林彪,人们脑中首先浮现的,也许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神秘的副统帅,是“九一三事件”中从天而降、死于蒙古的叛逃者;也有人记得他在抗日与解放战争中的卓越战绩,曾是毛泽东最倚重的“军事天才”。但若你有幸接触他身边的人,听得最多的,不是“军事理论”,也不是“战略布阵”,而是——炒黄豆。林彪对炒黄豆的迷[
阅读全文]

2025年7月,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影片上映。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底至1938年初,一名普通照相馆老板在日军铁蹄之下,用胶片记录下人性与暴行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电影,取材真实历史,以影像还原惨案,在技术层面精良,在情感表达上猛烈,在舆论场上,则如一枚炸弹,引发持续爆炸。影片一经上映,社会各界反响激烈。不少观众泪洒影院,[
阅读全文]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一话语,初听令人错愕,细品顿觉森寒。它最早并非出自慈禧太后之口,而是见于梁启超笔下,归于晚清权臣刚毅;后来,邹容归于荣禄,孙中山、于右任也屡次引用,其所描绘的不是一句空泛修辞,而是一整套统治心理与政治操作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这套逻辑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中国当局推陈出新、运用得更加熟练,形成了新时代&ld[
阅读全文]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个名字,每每出现在中国媒体或学术出版物中,总令人百感交集。这座远东边陲港城,既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也是清朝在东北地区失土的象征之一。而围绕其名称使用的争议,不仅牵涉语言选择,更触及历史记忆、地缘政治、国民情感乃至外交策略的多重层面。“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这座城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