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正文

央视新闻“炒蛋”,美国沦为“坏蛋”

(2024-11-27 00:09:42) 下一个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则关于美国鸡蛋价格上涨的新闻,让普通百姓对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蛋还能成为国际政治调味品。这则新闻,看似关注美国民众蛋的烦恼,实则话里有话,不仅映射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也顺便吹捧了一把:中国的好蛋坏蛋,都情绪很稳定

 

美国鸡蛋涨价这条新闻,一夜之间登上中国新闻的头版头条。可大家心里都有数:鸡蛋价格的波动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美国百姓的影响,更是小过蛋炒饭。那么,为什么央视偏要大张旗鼓地报道这件小事

 

 

央视报道美国时,有两个重点:一是美国天灾人祸不断,二是美国百姓苦不堪言。无论是森林大火、飓风,还是枪击案、高油价,乃至现在的鸡蛋涨价,这些都成了唱衰美国的素材库。通过不断放大这些新闻,央视试图塑造一个坏蛋形象——一个动不动就出问题的美国,显得不如中国稳。鸡蛋新闻背后潜藏的逻辑是:看吧,美国的鸡蛋不稳定,还是咱中国好,鸡蛋价格平稳,供应充足。借鸡蛋之事,偷着夸自己是好蛋。这种手法,在宣传学上堪称以小见大

 

鸡蛋价格上涨,本质上是市场规律的表现。然而,这条新闻被央视呈现得仿佛美国进入危机模式,夸张到让人产生赴美留学旅行要带上鸡蛋的联想。这种叙事手法,正是利用了普通人对日常消费品的敏感性。

 

在美国,鸡蛋的价格确实上涨了,但它占家庭总开支的比例微乎其微。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鸡蛋的价格波动,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实质影响。而在中国,鸡蛋是家庭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涨价往往会引发更强烈的社会反应。央视的报道中,隐约暗示了美国鸡蛋不靠谱这种观念。实际上,美国的鸡蛋不仅个头大,而且货真价实,不像某些坏蛋”——那些被曝出含有致癌物、假冒伪劣的中国鸡蛋。

 

美国的鸡蛋价格虽高,但其质量通常更有保障。从饲养方式到质量检验,美国对鸡蛋的监管更加严格。消费者花高价买的不仅是一个鸡蛋,而是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中国鸡蛋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频频爆出的问题鸡蛋事件,让人提心吊胆。假鸡蛋、毒鸡蛋、注水蛋屡见不鲜,这些坏蛋,不仅破坏了消费者的信心,也让这种基本食品沦为风险品。

 

按照央视的报道,纽约批发市场上一打鸡蛋的价格为4.23美元,约合人民币30元。一打鸡蛋12个,折合一个鸡蛋2.5元人民币。听起来贵得吓人,可这只是中国的一个伪问题。以纽约平均收入计算,一小时的工资可以买40个鸡蛋。而在中国,普通工薪族的时薪往往仅够买10个鸡蛋。用鸡蛋消费能力衡量,美国人实际上比中国人富得多。鸡蛋价格高低与食品生产、流通成本密切相关。美国的鸡蛋虽然贵,但因其平均收入高,消费者承受能力强。中国的鸡蛋虽便宜,但在生活成本整体偏高的情况下,老百姓对其价格的敏感度更高。

 

央视通过大篇幅报道美国鸡蛋涨价,实际上是试图构建一种坏蛋逻辑:美国社会的问题,多到连鸡蛋价格都控制不住。而中国则是好蛋逻辑的典型代表,展现出供应链稳定、民生无忧的形象。鸡蛋之争不仅是价格、质量的对比,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坏蛋好蛋的辩证关系中,汲取一些教训。首先,坏蛋未必全坏,好蛋也有缺陷。美国鸡蛋虽然价格高,但消费者仍可以简单地通过选择不同品牌或养殖方式来减低成本。中国的坏蛋问题,则需要艰难地地通过严格食品监管与提升企业诚信才能解决,任重道远。

 

鸡蛋问题的本质,反映了不同国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价格敏感度的不同态度。央视的鸡蛋新闻看似无害,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蛋炒饭,试图通过鸡蛋的涨价,让观众对美国社会的稳定性产生怀疑。然而,无论是坏蛋还是好蛋,最终的评价标准,都应回归到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与需求。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关注的,不是鸡蛋涨价,而是鸡蛋是否好蛋”——既价格合理,又安全健康。毕竟,无论是央视的新闻炒蛋,还是美国的高价蛋,都不如家里的荷包蛋更实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