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望而知之谓之神

(2024-06-19 12:23:11) 下一个

  大家都知道扁鹊三见蔡桓公的故事。之所以扁鹊被称为神医,是因为扁鹊仅凭眼睛看,就能发现蔡桓公的疾病。并且还准确地预见了他的疾病的发展及其死亡得到来。

  扁鹊真正地做到了《难经》所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当时的老百姓之所以将扁鹊视为神人下凡,这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医的望诊,有认知盲区。

  中医诊病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用眼睛来“望”。而望的第一个目标是“神” 。

  中医所说的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反映了人体脏腑功能的状况,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如果一个人思维敏捷、言语清晰、精神焕发,这是“得神”的表现。这说明此人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即使有病,也说明脏腑正气未伤,病情较轻。

  如果一个人思维迟钝、目光呆滞、少气乏力,这是“少神”的表现。中医就认为病人精气不足,或正气轻度受损,脏腑功能减退。病情一般不会很严重。

  如果一个人意识模糊、语无伦次、表情淡漠,这是“失神”的表现。中医认为此人体内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竭。说明病情已到严重阶段,预后不良。

  如果一个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不安和神昏谵妄,这是“神乱”的表现。中医认为神乱多见于癫、狂、痴、脏躁等病人。

  望神这一步是在病人和大夫刚一打照面的一两秒钟就完成了。这之后,大夫就开始望形体了。

  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比如,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肺主皮毛。因此,望形体可以推测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比如,肌肉坚实、动作灵活、精力充沛者多精气充足、身体健康。

  如果病人体胖身肿、肉松皮缓、动作笨拙、动则气喘,这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

  再比如,体形瘦削,且饭量很少,属脾胃不佳,中气不足。而体形瘦削,但饭量大且容易有饥饿感,属中焦有火。

  望完形体,当病人迈步走向大夫时,大夫就要望姿态了。

  正常人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但当一人得了病,就可能表现出不同于正常人的各种异常表现。

  比如,唇、睑、指、趾颤动,见于外感热病,多是热极生风的先兆。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战栗则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

  又比如,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

  等大夫望完姿态,病人也差不多走到医生跟前了。这个时候大夫就应该请病人坐下,好近距离地望病人的面色。望面色,是指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即色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所以,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盛衰。

  咱们中国人的正常面色是微黄红润,但由于禀赋有异,方域有别,以及季节、气候、职业的不同,我们的面色也略有差异,或偏于黑或偏于白。只要是色现明润,即为正常之面色。但生病之人常常会出现明显的脸色异常。

  当一个人的脸上带有明显的青色时,他体内很可能或阴寒内盛,或经脉瘀阻,或心腹疼痛。

  若病人面色红赤,说明他体内热盛。如果久病重病之人出现红赤如妆者,则多为戴阳证,为虚阳上越之征。这是病难治的征兆。

  面色萎黄者,是脾虚、湿郁的征象。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因湿热。黄而晦暗如烟薰者,为阴黄,多为寒湿所致。黄而略带瘀色者,为蓄血发黄。而面、目、身俱黄者,则是黄疸病。

  如果病人面色发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能上荣头面所致。此时病人或阳虚不能温血行血,或久病气血两亏,或亡血气脱,或阴寒过盛之剧痛,或恶寒战慄等。

  黑色则常常揭示病人体内有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之症。比如,面黑而干焦,多是肾阴虚的表现。眼眶周围发黑,多是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的结果。而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则多是瘀血的具体体现。

  所以,生了病想去看中医的女士们千万不要化任何的妆。不然要么大夫会得到错误信息,要么大夫不得不跳过望面色这一步。

  除了以上的望神、望形体、望姿态和望面色,还有重要的一望:望舌。

  望舌,又称舌诊,就是观察舌象(包括舌形、舌质、舌苔)的变化。由于心开窍于舌,舌又为脾之外候;另外,五脏六腑之经脉也直接或间接地与舌相通,所以,舌象的变化与脏腑和经络的病证直接相关。

  正常人的舌头是淡红舌薄白苔,而各种各样的病人之舌则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貌。

  望舌分两部分,一是望舌苔,二是看舌质。而望舌苔也分两部分:苔色和苔质。

  病舌的苔色主要有四种:白、黄、灰、黑。苔色由白而黄,而灰而黑的变化,常常是病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反映。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若舌上白苔满布,如白粉堆积,抚之不燥,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为外感秽浊之气,毒热内盛所致,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里证、热证。一般来说,黄色之深浅,表示热邪之轻重,焦黄则热结。舌苔由白转黄,则说明外邪由表入里而化热。

  灰苔主里证,见于里热证或寒湿证。灰苔滑润,为寒邪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苔干燥多为热盛津伤,或阴虚火旺。

  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所以黑苔更是主里证,它主热极或寒盛。黑苔燥裂,甚则苔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黑苔滑润,多为阳虚寒盛。

  苔质则是指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有根无根。

  苔的厚薄 反映了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而厚苔多为病邪在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

  正常舌苔是滋润的,为津液上承的正常之象。所以,舌苔的润燥就能反映津液的盈亏。苔燥,甚则粗糙起刺,为津液亏耗,或阳虚不能化津上承;舌苔滑湿,多为水湿内停。

  若苔如腐渣,揩之即去,是胃中浊腐之气上升的结果;苔腻时,舌面多有盖一层粘液,剥之不去。这多为痰饮湿浊食积所致。

  如果舌苔消失,舌面光洁如镜,称镜面舌,系胃之气阴大伤所致。若舌苔局部脱落,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舌,也属胃之气阴两伤之征。

  正常的舌苔刮之不去,舌苔与舌体如同一体,称为有根苔,又叫真苔。但若舌苔如同涂在舌上,刮之即去,则称为无根苔,又称假苔。它表示胃气已衰,主虚证、寒证。

  看完舌苔再看舌质。观舌质也包括两部分:舌质颜色和舌体形态。正常舌质呈淡红色而润泽,舌体柔软而灵活。

  如果舌质颜色淡白,浅于正常的淡红色,则为阳虚、气血不足,不能温养于舌所致,常常见于阳虚寒证及血虚病证。

  若舌色深于正常,为红色,则是热盛而气血充溢所致,常见于里实热证,也见于阴虚内热证

  假如舌色深红,则为绛舌。这多见于温病的热入营血阶段;如果是内伤杂病,则见于久病、重病之阴虚火旺。

  若舌色暗红呈紫色,则为紫舌。绛紫而干,为邪热亢盛,阴津耗伤,气血郁滞之征。淡紫或青紫而湿润,为阴寒内盛,血脉瘀滞。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瘀点,多为血瘀之证。

  观察舌体形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胖瘦老嫩,有无裂纹齿痕,以及舌体运动状态等。

  舌体胖大而嫩,舌质色淡,为多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舌体胖大,肿胀满口,舌质色红,多属心脾热盛,气血壅滞。舌体胖大青紫,多见于中毒。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多属脾虚。

  舌体瘦瘪,是阴血不足,不能充养舌体所致。舌体瘦薄色淡,为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干,舌质红绛,为阴虚火旺,或津液耗伤。

  若舌上可见有明显裂纹,多为津血亏损,舌体失于滋润。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为热盛津伤;舌质淡白而有裂纹,则为血虚。

  如果舌体强硬,不能屈伸转动。常常见于温病的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壮热伤阴;若见于内伤杂病,则多为中风征兆。

  若舌体痿弱无力,多属气血津液大亏,筋脉失养。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两亏。舌绛而痿,是阴津亏极。新病舌质干红而痿,为热盛伤阴。

  如果舌体颤动、不由自主,则为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外感热病时,多为热极生风。

  若舌伸长,吐出口外不收回,为吐舌。如果舌时而伸出口外,立即收回,如此反复,或舌舔口唇,为弄舌。这两者均属心脾有热。吐舌也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还可能是动风先兆,或小儿脾燥。

  若舌体向一侧偏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若舌体收缩,不能伸展,多为重危病候。舌淡湿润而缩,多为寒凝筋脉。舌质红干短缩,为热病伤津。舌胖而短缩,是痰湿内阻。凡舌体短缩强硬,均属危候。

  此外,有必要时大夫还有必要去望皮肤,看看皮肤上有无红肿,斑疹,或是痈疽疔疖。

  而有的大夫还会去专门望五官,比如目诊,从中挖掘更多的有用信息。

  总之,中医的望诊是一种简单易行又非常有效的诊病手段。它是大夫们的必备本领,也是我们寻常人可以学一学的技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时不时给自己做个小体检。也可以经常望望家人,朋友和同事,必要的时候也给他们提个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