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三部九候

(2024-06-19 12:29:34) 下一个

  经历过中国高考的人都知道,在高中学习阶段,不光要看那几本高中教材,还有看许多参考书。尤其是那些难学的科目,比如数学、物理之类。

  这种学习习惯不是有了高考后才形成的,在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当人们读《易经》《道德经》这样难懂的经书时,也常常要买些参考书来帮助理解。

 《黄帝内经》是中医书籍中的经典,它博大精深,学习难度相当大。所以成书之后不久,市面上就出现了第一部参考书——《黄帝八十一难经》,现在简称《难经》。

  起初大家不知道此书为何人所做,直到唐朝杨玄超在他写的《难经》参考书——《难经注》中提出,《难经》为神医扁鹊所写。但杨先生得出的结论可能不靠谱。

  现在的考古发现基本认定,《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间的西汉时期。作为《黄帝内经》参考书的《难经》应该成书于西汉之后,东汉张仲景之前,因为张仲景读过《难经》。而扁鹊却是公元前三四百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可见,《难经》的作者也象《黄帝内经》的作者一样,将书籍托名于黄帝而隐去了自己的姓名。

 《难经》作者不光为后世学习《黄帝内经》答疑解惑,他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比如,他首次提出用“独取寸口”来代替《黄帝内经》中的三部九候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的三部指的是头部、上肢和下肢这三部。

  在头部,取额动脉以候头部病变,取耳前动脉(耳门穴处)以候耳目病变,取颊动脉以候口齿病变。

  在上肢,取寸口(手腕处桡动脉)以候肺,取神门穴以候心,取合谷穴以候胸中。

  在下肢,取足五里(女子为太充穴)以候肝,取箕门穴以候脾,取太溪穴以候肾。

  上、中、下共三部,每部又各取三处来诊脉。三三得九,故为九候。

   虽不知《难经》作者用独取寸口取代三部九候的具体原因,但独取寸口简洁省时,也更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所以一经提出就被后世医者所采纳。

  寸口指的是手腕内侧桡动脉处。独取寸口时,要先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中指落在桡骨头突起对应的桡动脉处,此处名为“关”。食指和无名指依次落在中指两旁。关部旁边靠近腕横纹的那个落指处被称为“寸”。“关”的另一边的落指处则是“尺”。

  心脏和血管构成了人体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如果简单地来描述这个系统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连接心脏的主动脉向上连接了一个给脑部供血的颈动脉血管回路。主动脉的左右两边连着两个上肢血管回路。主动脉向下走变成了腹主动脉时,两边挂了许多小的血管回路,分别是心肺肝脾肾的血管回路。再往下腹主动脉还连接两个下肢血管回路。

  当心脏跳动将一团血喷射进主动脉时,心脏跳动引起的振动也传给了主动脉。这主动脉的振动波会进一步地传播给不同的下级动脉,护送血液奔向身体的四面八方。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气的功劳。

  如果处在上焦的心脏和肺发生的变化,比如心血管堵塞,或肺萎缩,这时,心血管回路和肺血管回路的血流量和血管振动将会有所变化。这种改变势必会多多少少地影响到其他的血管回路的振动。

 《难经》作者发现,心肺的病变对上肢血流回路的影响在“寸”部体现的最明显。具体的讲,心脏体现在左手的寸部,而肺则落在右手的寸部。因此, 《难经》作者提议用切寸部来候上焦的心肺。

  当处于中焦的肝和脾发生变化时,比如肝硬化或脾胃虚寒,它们的变化对上肢血液流动的变化则反应在关部。左手关为肝,右手关是脾。

  同理,处于下焦的肾的信息落在左手的尺部,而右手的“尺”代表的是反应肾功能的肾阳。这一点与其他四脏有区别。

  自从把切脉变成了独取寸口后,三部九候的三部已从头、上肢、下肢变成了寸、关、尺三部了。

  当大夫伸出三指,轻轻地触碰寸关尺三部的皮肤,没有施加任何力量时,这个动作被中医称为“举”。如果这时已经能摸到脉搏,那么脉诊就正式开始了。

  如果“举”没有见到脉,则轻轻地用力往下按,细心的体察,直到找到脉搏开始脉诊。这时中医称这个力道为“寻” 。

  如果“寻”也没找到脉,那就再加大力度往下按。好像要按到骨头上才能感觉到脉的跳动。这个重力压被称为“按”。

  “举、寻、按” 三种力道在 “寸、关、尺” 三个部位探查脉的跳动。这三三得九,又为九候。

  由此可见,虽然三部九候的含义从古代到现在发生了变化,但中医大夫通过切脉去把握体内的寒热虚实,探查五脏的细微变化,却从未改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