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一招对付老年痴呆——上

(2024-06-27 13:27:16) 下一个

         在 2018年,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寻梦环游记》一部精彩的电影,它讲述了小主人公米格追寻音乐梦想的感人故事。

           虽然这是部动画片,但它却让好多成年人潸然泪下。尤其是那贯穿电影的主题曲《Remember me》,它唱出了挚爱亲人被老年痴呆症带走记忆后给家人留下的悲伤和无奈。

                 

                                          图片取自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

         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是记忆力的下降。患者常常想不起来刚刚做了什么,或者是忘了正打算要做的事情。但是,人们往往认为记忆力下降只是我们的正常衰老的结果。所以,并没有几个人就因为这个而觉得自己得了老年痴呆。

         紧接着,有人会经常发现想说的那个词就是想不起来,说不出口。慢慢地,跟别人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状态与许多脑中风病人的后遗症已经非常相似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会发现出门办事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或者是突然发现自己左右不分了。这时候,平时就比较警醒的人可能就会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老年痴呆症再进一步发展后,患者的空间定向和运动协调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慢慢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到了这个阶段,老人跌倒骨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老年人骨折对身体的伤害有时是致命的。因此,这时候的老年人就基本上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需要家人的日夜陪护了。

         有些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在身体状态持续变差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本应该是平静而幸福的内心却因为这个病充满了抑郁和焦虑。一些原本老实本分或温文尔雅的人也变成了不可理喻之人,动不动就摔摔打打、呼号叫骂。这大大增加了患者家属的痛苦和负担。

         老年痴呆在医学叫进行性痴呆,也就是说这个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且不可逆转。据统计,中国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3%,65岁以上是5%,70岁以上是10%,80岁以上是30%,到了85岁以上则高达40%。

          这个统计数据有点太吓人了。不知道那些原本希望活到一百岁的人在了解到这些数据后,还会不会仍然坚持初心。因为, 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也许有一半会有老年痴呆症,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成为了子女的负担。

         进行性痴呆这个疾病包括如下几个类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失智症、路易体失智症、额颞叶失智症和混合型失智症。但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占据了进行性痴呆的大部分,因此,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开发上。

         自从1906年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报道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例老年痴呆症后,医学工作者们对这种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科学假说来解释它的发病原因。这其中,胆碱性假说和类淀粉胜肽假说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是中枢及周边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神经传导物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胆碱性假说认为,正是这种神经传导物质在大脑中含量的减少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因此,医学工作者研制了胆碱酯酶抑制剂来阻止乙酰胆碱在大脑中分解,从而提高神经细胞的乙酰胆碱含量。

          医生常开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三种:多奈哌齐(Aricept)、加兰他敏(Razadyne)和卡巴拉汀(艾斯能)。这类药主要用于 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但胆碱酯酶抑制剂也只能缓解一些症状,并不能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或阻止对神经细胞的破坏。另外,这些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会带来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副作用。

         1991年,学者们又提出类淀粉胜肽假说,他们认为β类淀粉蛋白(Aβ)在大脑的堆积很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本原因。

         经过多年的研究,基于类淀粉胜肽假说的阿杜那单抗(aducanumab,商品名为Aduhelm)于202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该药主要用于治疗轻度的阿兹海默症,因为药物开发者认为它能有效减少大脑中 β 淀粉样蛋白的堆积。

         但是,自从这款药一上市,它的身上就充满了争议。 在2019年,该药的3期临床试验曾经被FDA叫停,因为用药组和安慰组的数据表现并没有什么差别。好在经过医药公司重新的数据分析和与FDA的深度交流后,该药终于又上市了。

         许多学者对该药的上市持支持的态度。但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神经科学教授约翰·哈迪(Prof John Hardy)却说:“在最佳情况下,这款药物只能给经过仔细挑选的病人带来一点边际益处”。这“边际益处”就是我们常说的隔靴挠痒的学术化表达。另外,还有一些教授则对此药持完全反对的态度。

         2023 年,FDA又批准了仑卡奈单抗(Leqembi)上市,用于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这种同样基于类淀粉胜肽假说的药物能防止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块凝结成块,因此,被认为可以减缓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

         目前,专家们还正在对服用仑卡奈单抗的潜在风险开展更多研究,但它毕竟给痴呆症患者又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在国外的药物研究者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发前赴后继的同时,中国相关的研究人员也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领导的科研团队对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GV-971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GV-971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从而减少外周及大脑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最终达到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他们和绿谷制药合作生产了老年痴呆药物——九期一,该药不仅以β-淀粉样蛋白假说和Tau蛋白假说为理论支撑,而且还有创新性的脑-肠轴理论。

         2019年底,国家药监局批准了 “九期一” 的有条件上市。该药面市之后引起社会上广泛的关注,据说一度还卖断了货。

         但是,这个药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先,由于绿谷制药曾经涉嫌制售假药,因此,很多人对它这一次的新药也持怀疑的态度。

         另外,许多学者也纷纷质疑耿美玉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在饶毅教授的举报下,科技部通过调查发现,耿美玉研究员存在图片数据使用不当的错误。因此,还对她进行了科研诚信的批评教育。同时,耿美玉告饶毅名誉侵权的官司却输了。

          2020年,绿谷制药对外宣布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在全世界进行大规模的3期临床试验。他们准备投入30亿美金,预计2025年完成试验。但是,2022年绿谷制药又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和资金不足不得不终止这个临床试验。

          绿谷制药的这个操作被饶毅教授称为是假药贩卖者的经典假动作。

         总之,当老年痴呆症患者服用医生开的治疗药物时,一般效果都不太明显。但是,如果患者不吃这些药物,家属心里又担心患者痴呆的症状可能会加速恶化。真是左右为难,让人不好决择。

          与此同时,根据维基百科,总的来说医生们对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仍然是不清楚的。

         由此看来,对付老年痴呆症只有最后的一招了,那就是:预防!预防!再预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小书童小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河边的人' 的评论 : 没有一个爱你的子女会忍心送你去安乐死,不管你以前立过什么样的遗嘱。
小书童小书 回复 悄悄话 不要急,过几天就出下一篇。
小书童小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硅谷码工头' 的评论 : 不能躺平,应该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请教如何预防?
硅谷码工头 回复 悄悄话 “预防 预防 再预防“?能预防就不用治疗。现阶段那就是躺平
大河边的人 回复 悄悄话 得了这病真是受罪,不但本人身体受折磨,家人也跟着受罪,不少人最后结果是家财散尽,感情离散。既然没药可治,可以考虑西方的做法,在脑袋还清醒时立好遗嘱和健康委托人,到时候按照执行,包括安乐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