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永远的经方

(2024-06-19 12:55:55) 下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有很多,神医也不少。比如扁鹊、华佗就是有名的神医。但是能被称为医圣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张仲景。

  医圣的名字叫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他一生救人无数,著书也颇丰。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

  但除了《伤寒杂病论》外,其余的书都早已散失不见了。然而张仲景仅凭这一部流传下来的《伤寒杂病论》,就被大家尊为了医圣。

 《伤寒杂病论》是本伟大的书,它对中医做出了全方位、开创先河式的贡献。这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理、法、方、药”为内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起来。这之后,大夫治病从以前的治标就逐渐变成了求本。

  其次,《伤寒杂病论》共载360余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严密而精妙。大多数方剂只有2-7味药,但疗效之佳却令人叹服。所以仲景的方剂一直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沿用,成为了经典的方剂,简称为 “经方” 。

  经方受到后世如此推崇, 是因为这些方剂中蕴含着中药治病的真谛。

  据记载,张仲景绝大多数的方剂都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这是中国人上古几千年医疗实践的智慧结晶。

  在遥远的古代,中医的医疗实践始于神农尝百草。这百草是一味一味尝的,而不是一次嚼好几味草药。因此,早期的治病多为单味药治单个症状。比如,枇杷叶可以止咳,三七可以止血,蒲公英能清热等。

  单味药治病貌似单一,但却是验证药物功效和探索有效剂量的不二选择。

  随着医疗经验的增加,医生们开始慢慢尝试用两味药同时治两个症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两个特定药物以一定的配比同时使用,有时可以达到药效倍增的效果。

  比如,中医发现用黄芪、当归两味药来补血益气时,其剂量配比为5∶1时,益气生血的功效最为明显。而其他比例的配伍则疗效不佳。

  此外,先知们还发现,当改变两个特定药物之间的配比时,还往往能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比如,当用黄连与吴茱萸来清泻肝火时,它们用量比例应该为6∶1。而黄连、吴茱萸的配伍比例为3∶1时,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出现的寒热错杂证。 当黄连和吴茱萸按1∶1配比时,则多用于治疗素体中焦虚寒,伴肝火犯胃之胃脘痛。

  虽然中医早期治病的用药貌似非常简单,但恰恰是这简单才使得后人学习中药治病的真谛成为了可能。

  因此,经方中这些从实践总结出来,又经过几千年医疗实践检验了的有用经验就像棋手必须熟读的棋谱一样,成为医生处方用药的基础和原则。

  张仲景之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伤寒杂病论》一直是历代中医大夫们的必读的经典。现在常用的许多时方也无不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例如,现在常用的温胆汤就是从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来的。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则是四逆散的加味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椒梅汤、连梅汤等,就有乌梅丸的影子;而藿香正气散则是半夏厚朴汤的变方······。

  而如果刚学医的大夫从复杂的大药方(比如二三十味药)来学习开方治病,就很难总结出关于药物配伍和剂量方面有用的规律来。

  由此可见,张仲景的经方虽然很古老,但却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战胜疾病的法宝。

 特别声明一下,本文中有关经方的思想大多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的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