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神住在哪儿?

(2024-06-19 12:05:07) 下一个

 “神住在哪儿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大家知道,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在科学知识极度缺乏的古代,古人总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具有神秘力量的神仙在掌控。

  由于没有人见过神仙,更不知道神仙家住何处。因此大家猜测这神要么住在云彩之上的仙宫,要么住在茫茫大海深处的仙岛。

  但随着现代物理学和航太技术的发展,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高高的云端至上是稀薄的空气。稀薄的空气之外是虚无的太空。另外地球的海洋上的海岛也被人类抢占的差不多了,也从未见过有什么神仙居住的仙岛。

  所以,现代人大都不再相信神住在天上或住在仙岛上这种说法了,甚至都已经不再相信神的存在了。

  但是,中医人士还相信神的存在。不仅如此,他们还知道神住在哪里。

  当然了,中医所说的的“神”已不再是神仙的神了,而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知觉等一些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

  关于中医所说的神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的中医有两派观点。

  自古的主流观点认为神住在心里,因为《黄帝内经》说:“心藏神”。但后来的次主流观点认为神住在脑里,比如此派的代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原神之府”。

 《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和知觉都是由脑完成的动作。因此,似乎脑藏神的观点比心藏神观点更为合理一些。所以,在西方解剖学传入中国之后,此派的声势也越来越大了。

  其实,当心藏神派和脑藏神派争论不休时,他们都在潜意识里将“神”物化了。所以,“神”这个东西就必须住在什么地方,不是在心里,就是在脑里面。

  但是,神是脑一切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功能的体现。因此神不是个什么具体的物质,也不必非要住在什么地方。

 《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藏神”,是意指“心主神明”。也就是说,心主血脉功能的变化会极大的影响神的状态。

  中医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把新鲜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黄帝内经》说“血者,神气也”。又说:“血气者,人之神”。这说明,古代的中医大夫就已经认识到血液供应的和神之间的直接关系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每分钟血循环系统注入大脑的血液量为750毫升左右。占心输出量的15%到20%。只占人体总重极小比例的大脑是妥妥的用血大户。

  中医临床观察发现,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比如痰迷心窍、心火旺、痰火扰心、心阴虚、心阳虚、心血虚时,就会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疾病。因此,神的正常与否完全依赖于是否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由此可见,“心藏神”不是一句科学术语,而是一句医学术语。这是从治病的角度出发对“心主神明” 的一种描述。中医也因此而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从治疗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入手,来治疗神志疾病。

  相反,如果我们由于对脑生理解剖知识的了解,而把心藏神改为脑藏神的话。这种理论表述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对中医治疗神志疾病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临床指导意义。

  因此,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心藏神和脑藏神之争应该是古老的心藏神派胜出。

  另外,心藏神派不仅认为心藏神,还认为肝、肺、脾、肾这四脏也藏神。只不过,它们藏的是神的一部分。分别是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认为的“魂”是出生之后逐渐产生的思想意识、情绪思维、知识技能等精神活动。它是神的一部分。

  而“魄”是婴儿出生后,不学即会的先天本能感觉、反应动作。如吮乳吸食、啼哭啼笑、耳听目视、手足运动,还有内在的消化排泄、呼吸心跳、皮肤感觉,以及古人并不知道的大脑神经的自主控制和大脑内分泌系统的自平衡调节。魄是大脑功能中一种较为低级的非条件反射活动,也是神的一部分。

  中医的“意”是意识思维活动,而“志”是指记忆力。因此魂、魄、意、志加在一起合而为神。

  与“心藏神”并不意味着神住在心里一样,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并不意味着魂、魄、意、志分别住在肝、肺、脾、肾里。

  当人在夜晚入睡后,人体的肌肉休息了,大脑也停止了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这时,肌肉和大脑中的多余的血液就潜行于内,藏于肝脏。

   藏于肝的血液经过肝脏一夜的处理,又焕然一新。早晨人醒来后,大脑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这些脑活动表现在外的状态就是魂。而脑细胞的活动是需要供血的,这部分血则来自于肝藏之血。

 《黄帝内经》中说:“肝藏血,血舍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魂与肝藏之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肝藏魂,就是意指肝藏血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魂的状态。

  同时,中医认为肺主气,有将气输布全身、远达体表的职责。如果肺主气的功能下降,则气血不能到达体表肌肤。在皮肤中各种感觉器官功能就不佳。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痛、痒、寒、热和触觉这些本能反应,就意味着他的魄出了问题。因此,中医讲肺藏魄。

  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这其中吸收的葡萄糖是脑细胞的唯一的食物。只占人体体重2%左右的大脑,平均要消耗20%左右的葡萄糖的摄入。

  因此当脾运化功能下降时,血中葡萄糖含量就会下降。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葡萄糖的消耗大户——脑。当脑细胞能量不足时,则思维活动下降。故中医说:脾藏意。

  另外,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大脑为髓海。如果肾不能产生足够的髓,则脑组织新陈代谢不佳而逐渐萎缩。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记忆力下降。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人就会老年痴呆。故曰:肾藏志。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中所说心藏神和五脏藏神,并不是要去支持有神论者,而是在说明五藏的功能变化会极大的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已,同时这也是中医治疗情志疾病时的指导原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