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七情六欲

(2024-06-19 12:01:34) 下一个

  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但佛家、俗家和医家对此的解释却各不相同。

  佛家认为,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七种情志,不学就会。六欲指的是人对异性的六种本能欲望,它们分别是人相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和色欲。

 在佛家的规矩里,如果和尚觉得一个女人脸蛋漂亮,他就犯了色戒。如果觉得一女子身材好、气质好、音好听、皮肤细滑那也是犯了色戒。如果是动了那方面的歪念头,那更是为佛家所不容。

  所以,当和尚面对一个美貌女子时,只有他觉得见的是一个众生平等的人,而不是个女人时,他才是个好和尚。

  在西游记里,女妖精们常问唐僧:“我美吗?”。 这就是在给唐僧挖坑,引诱他破色戒,。好在唐僧每次都闭目不语,没有上当。

  俗家的七情与佛家的相同,但六欲变成了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和意欲。

  这俗家的六欲说明,人生来就想看好看的,听好听的,闻好闻的,吃好吃的,摸舒服的。此外还喜欢意淫做白日梦。这都是人的本能,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最好别太过了。

  在医家的眼里,七情变成了喜、怒、哀、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而对于六欲,医家则根本不关心。因为它们跟治病毫无关系。

  这七情之中,悲和哀是差不多的,故用悲代之。而恐和惊也是类似的情志,故用恐代之。因此,中医中的七情又变成了五情:喜、怒、思、悲、恐。中医又常用五志称之。

  中医认为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为肺之志,恐为肾之志。因此,五志就具备了一些五行的属性。但他们之间只具备相克的关系,而没有相生的关系。

  因为,一般没有正常的人哭着哭着就害怕了(金生水),怕着怕着就怒了(水生木),怒着怒着就高兴了(木生火),笑着笑着就陷入了沉思(火生土),想着想着的就哭了(土生金)。

  喜是五志之中大家都喜欢的一种情志,但过喜就不好了。

 《黄帝内经》有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过喜时,大量的气跑到了体表和体内。位于体表的气叫卫气,而位于体内的气叫营气。这时心脏则气不足,而跳动缓慢。因此过喜就会伤到心。这可能就是喜为心之志的真正含义。

  另外心动过缓后,对大脑的供血这不足。其后果是脑中枢司职不力,而出现如痴如狂,嬉笑不休等失神的举动。

  大家都知道,老秀才范进生活困顿,平日里常靠岳父接济度日。放榜之日,范进突闻中举,感觉如一举升天,狂喜之下而失神癫狂。这就是过喜伤到心,神无所藏所致。

  好在有明白人请来了范进平日里惧怕的屠夫老丈人,一个狠狠的耳光再加上告诉他,“中举是骗他的”,一下子就把范进吓好了。这就是因为五行之中,恐克喜(水克火)的缘故。

  正常人出门旅行都要收拾一下行李,人体内气的运动也应该是如此。《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过恐之后,气在下行之前,必须先将过喜而散在营卫之中的气先聚集起来,才好下行。

  但如果只是适度的恐,则散于四处的气聚集起来,而不至于过恐到下行的程度。然而,气聚之后,心气将会得到补充,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则会增加。当大脑得到更多的供血后,则恢复正常工作,人就回神了。

  所以,“喜伤心,恐克喜”中的“喜”为过喜,“恐”应该是适度的恐。

  如果过恐之后,气下行过度,则二便失司。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吓尿了裤子。由于二便由肾统摄,因此过恐导致的二便失司就成了恐伤肾的明证。

  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而不得解的人,最好用“思”来治疗。因为五行中土克水,也就是思克恐。

  思考是要靠脑子来执行的,所以思考时气必须上行至脑。若气不上行则血不上行。那么脑无血则思不得。这样,“思”带来的气上行正好治疗了“恐”带来的气下。可惜在实际生活中,思克恐的医案很少看到。

  适度的思可以克制恐惧的情绪,但过思则会伤脾而吃不下饭。这里的“思” 就不是一般的学习思考,或者是科学研究。

  上学时,学生们整日上课学习,用脑思考。但从未见过因学习太努力而吃不下饭的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大家就集体冲向食堂。

  因此,“过思”之“思”应该是指思念或思虑,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悠悠之思,且不能自拔的那种。

  中医案例有载,一女子新婚一月后,丈夫出门远行做生意,音信皆无。新媳妇在家思念丈夫,日久而生病。每日水米不进,终于奄奄一息。

  所请的大夫见状,就当面对新媳妇及其公婆说,她的思念不是在想丈夫,而是想野汉子。说完转身就走了,因为他知道不走的后果。

  新媳妇听完就怒起而痛骂这个大夫。但骂累了之后,她突然发现想吃饭了。这是因为“思则心有所依,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已 ”。气不行,则脾胃气虚而不想吃饭。故曰:过思伤脾。

  而怒则气上,又如强行开机一般,将停结之气又重新运行了起来。脾得气供,则胃口又开。故怒克思。

  适当的发怒可以解开思节,但过怒则伤肝。因为《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泄泻 ,故气上矣”。

  气往上冲时,身体好的人会怒发冲冠,但并无大碍。而身体不行的人,轻则晕眩,重者呕血中风。而且气冲于上则虚于下,下腹气虚而寒就常会拉肚子。气若长期上充于上,则血不归肝,使肝阴阳分离。长期以往,肝阴肝阳两败俱伤。故曰怒伤肝。

  由此可见,怒是对人伤害最大的一种情志,大家应该尽量避免生气。但人生在世谁又能免。不顺心,不如意,看着就生气的事时常发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避免过怒还需同学们自己去寻找化解之道。有的人请书法家写两个斗大的“制怒”挂于房中,日日时时提醒自己。可能效果不错。

  当然,该怒之时怒一下也是可以的。只要不过怒失控就行。因为有怒不发则成肝郁,从而肝功能下降。

  五行理论告诉我们,肝木生心火。所以肝郁日久,则心气不足而悲。时间久了就成了我们常见的抑郁症。

  人抑郁之后,轻者避世,中者厌世,重者轻生离世。所以大家有怒就要想办法发泄一下。狠狠地去跑跑步,去拳击馆打打沙袋,去卡拉ok唱唱歌,都能管些用。

   其实,中医五行理论里面中有制怒之法,那就是悲克怒。

 《黄帝内经》说:“悲则心系急,肺叶不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留中,故气消矣”。

  原本该产生“气” 的肺,悲伤之后就停止了工作,故气生无源。这样因怒而上升之气,因无后援而下落,则怒解矣。

  但是,实际生活中悲克怒的案例也极少见。因为某人大怒之时,又恰逢悲事的几率太小。而见大怒之人后,编大悲之事去哄骗于他的人也怕事后担责任而不敢。

  人生一世,悲欢几何。悲这种情志必定是我们需要经历的东西。

  中医医案有载,曾有一男子突发全身疼痛。大夫问诊时发现此人并无旧疾,也未受新邪。只是前几日父亲去世,悲痛过度而已。

  大悲则气消,气消之后全身经络气不通畅而浑身疼痛。据此,大夫开了补肺益气之药将此病治好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普通人有了悲伤之情都是靠时间来治愈的。但也可能不是时间治愈了悲伤,而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某些事情。

  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喜能克悲。因为喜则气达志和,荣卫通利。这是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舒服的状态。

  荣卫通利则气行百脉,这其中肺也得到了气的补充。所以喜让停滞的肺又重新开始了工作,故悲去矣。喜克悲的案例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自不必我多言了。

  人生在世,七情六欲自不可免。但过度的情志会影响我们的五脏,从而伤害健康。

  万幸的是,中医的五行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七情伤身的化解之道,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用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