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你的骨质疏松吗?

(2024-06-19 08:37:44) 下一个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寿命在不断地延长。与此同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升高。现在,这个病已然成为大家迟早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为了预防年老之后得骨质疏松,专家们纷纷建议大家要尽早多补补钙。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补钙产品。

  但后来的医学研究发现,光补钙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维生素D的帮助,食物中的钙是不能被小肠吸收的。结果,现在绝大多数的钙片都含维生素D了。甚至是饮食专家推荐的补钙的牛奶也被人工添加了维生素D。

  其实,我们不一定需要特地去补充维生素D。

  因为当太阳光照射到人类的皮肤时,皮肤细胞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的照射,就会进行光化学反应,变成了胆钙化醇。胆钙化醇又被称为维生素D3,它是对于人体比较重要的维生素D的两种形式中的一种。另一种叫维生素D2,又称麦角钙化醇。

  我们一天只需要晒十分钟的太阳,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这就是为什么医生经常嘱咐缺钙的病人要多晒太阳的原因。

  另外,有许多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也不少。比如鱼油、动物肝脏、蛋黄、瘦肉、牛奶、豆奶、干香菇、豆腐、燕麦、橙汁、坚果、鱼肝油及其他海产品。这些都是人们常常吃的食物。

  所以,只要我们正常吃饭,并且每天时不时地晒一晒太阳,体内的维生素D就不会缺少。

  但是,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发现,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许多人仍然会得老年性骨质疏松。

   这是因为,从食物中摄入和光照产生维生素D并没有活性,不能完成帮助钙吸收的任务。

  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当维生素D3被吸收入血后,肝脏中的25-羟化酶会将维生素D3转变为25-羟维生素D3,也叫骨化二醇。这个骨化二醇再进入血液循环后,就可以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了。

  但是,骨化二醇的活性仍然不太高。因此,肾脏将它进一步的羟化,变成骨化三醇,也叫1,25-二羟维生素D3。它的活性是骨化二醇的500到1000倍。

  由此可见,在肾脏生产的骨化三醇是人体钙吸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不仅如此,骨化三醇还能刺激成骨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和骨钙素,促进骨的生成。与此同时,它还能抑制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凋亡。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中年人不会去主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因为他们的骨头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说明他们的正常饮食和每天的日晒量已经提供足够用的钙和维生素D了。但当步入老年时,他们却都慢慢出现了骨质疏松的症状。

  这些人的饮食习惯大多变化不大,日照时间很可能还较以前增加了。因此,老年性的骨质疏松应该不是由于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所造成,而是肝和肾的老化所致,尤其是肾的衰退。

  因此,当中医见到此类病人时,就会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从肾论治。努力恢复肾脏的功能,以便生成足够多的骨化三醇。这样人体就能吸收足够的钙质,骨质也就不再疏松了。

  中医认为,肾纳余气以生精,精又生髓,骨髓能养骨,故曰:肾主骨。

  这个在中医临床中总结出的肾主骨理论,虽然显得比较古朴而简单,但是却揭示了骨病的真相。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西医从骨质疏松的缺钙开始,一步一步研究发现,肾生成的骨化三醇才是钙吸收和骨生成的关键因素。 这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再次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正确性。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2000年前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可以被看成是探索骨病治疗的1.0版理论。现代西医的骨化三醇理论是2.0版。而且可以肯定,以后极有可能还会有更加详尽的3.0版。

  然而在西医骨化三醇理论形成之前,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在西医眼中很可能是荒谬的迷信,甚至是没有根据的伪科学。

  其实,中医中被有些人认为荒谬的类似理论还有很多,比如肝开窍目,肾开窍于耳,肝主筋,肾主纳气等等。

  但愿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人体奥秘更多的探索,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中医理论,能在将来再次被一一为证实为是正确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