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茶小叙

如果我们将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里仅能够走过一次的一天,那么我们便能发现在这一层貌似灰扑扑的日常生活的帷幕之下,还是会有不少能够值得我们可以去愉悦和从中获益的东西。
正文

穆紫荆《狼烟北平》为我补上了脑海中一段日子

(2024-06-16 07:44:40) 下一个

《狼烟北平》为我补上了脑海中一段日子


 

 

 

网络资料:《狼烟北平》是陈国星执导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由都梁担任编剧和艺术总监,刘佩琦徐僧王新马境等人主演。

该剧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前后北平城里日、伪、国、共四股势力之间残酷而激烈的斗争故事。

2009年7月10日于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10月27日于浙江卫视、北京卫视、天津卫视、黑龙江卫视播出。

 

 

 

据介绍:电视连续剧《狼烟北平》源自于都梁历时三年于2006年完成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平。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前后北平城里日、伪、国、共四 股势力之间的残酷而激烈的斗争。著名出版策划人安波舜将其评价为“继《四世同堂》之后又一部描写京城浮世百绘的经典之作。”

身居海外,对演员一律不熟。因此也无从评起。我要说的是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每当有中国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总说自己是个北京籍的上海人。也就是说,按照中国人的籍贯观念,我父亲是属于北京的。那么为什么他又到了上海呢?这便是和我的一段家史有关了。

看《狼烟北平》有一点让我呼地一下理解了为什么我是一个北京籍的上海人。

我外婆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家史:

1937年“七七事变” 后,北平沦陷,当时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了14年的外公郭绍虞,不肯与日伪同流,宁守清贫。不愿出任伪燕京的教授。据我外 婆说当时如果答应,每月便可以有日本米吃。外婆对我说时,我还在读小学,年幼不能体会柴米油盐的重要,因此没用心记住具体米的数量。可是我外公宁可和全家一起饿肚子,也不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为了强迫外公任教伪燕京,竟将他关押两天。获释后,他在燕京大学的讲坛上上了“最后一课”,为同学们朗读了《诗经·黍离》,满座泣下。

接着外公就携眷南下。为了生计,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夏、光华等大学兼课。当时家中孩子较多,又有老母在堂,生活负担很重,但他安贫若素。

而我父亲则是在燕京大学做学生时,认识了还在燕京附中的我母亲。外婆对我说,当时外公决定举家南下时,父亲已大学毕业有了一份不错的差事。外公把父亲找去谈话,随后,作为长子父亲便放弃了北平的工作和老家,告别了我爷爷奶奶,和母亲一起跟了外公全家南下。后定居上海。

看《狼烟北平》,让我看到了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当时所经过的那段日子和心里所承受的负担。

原本这段日子在自己的脑海里,只是外婆的述说,平板抽象。现在却因着影片变成了活生生的一段往事。片子中北平城民所经历的日子,也就是我长辈们所经历的日子。当看到日本人进驻北平后,有些人马上投靠了日伪政府找到了新差事。 而普通老百姓抱怨物价上涨,只能买白薯吃。外婆当时说外公宁可饿肚不肯接受日本米的话一下子完完全全地浮现了出来。让我为之深深的感叹。

感叹一段我没有能够和他们一起渡过的的日子,由这张片子为我补上了。

 

(摘自穆紫荆评论集《香在手》1 影视评论 / 布拉格文艺书局 2021 / 本书可通过出版社购买或作者本人订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