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茶小叙

如果我们将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里仅能够走过一次的一天,那么我们便能发现在这一层貌似灰扑扑的日常生活的帷幕之下,还是会有不少能够值得我们可以去愉悦和从中获益的东西。
正文

基督教文化对我写作的影响

(2024-07-12 06:41:48) 下一个

 

基督教文化对我写作的影响

 

南京大学文学院王文胜教授说:“德籍华裔作家穆紫荆小说的审美风格总体上看温柔敦厚,她的小说受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中国古典文化、德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因素。以一种中国古典的审美风格来表达中西方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是紫荆文学创作所表现出的跨文化特色。”

我今天就着重谈基督教文化对我写作的影响:1994年我受洗加入基督教。基督教文化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帮助我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责任。神爱世人、爱可以掩盖一切罪等观念,将我从世俗的尺度中解放出来。2007年,当我开始为美国旧金山的《星岛日报》有规律地写作时,我就想我要写一种可以在任何时间内、任何环境下、通过任何故事和人物来得以彰显和发光的东西,我深知自己的渺小,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要让自己的短文得以发光,只有借助于来自神的光。

所以将神的尺度和人世的尺度一做比较,我就发现自己可以写那些通常会被世人忽略的、但是却常发生在生活里面的事。当然自己也恰恰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写这些没有人会去想到要关注的,年复一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能在发生的小事情。

比如《一张错误的节目单》写的是音乐会的节目单印错了某个演奏师的名字,而这个演奏师顶着别人的名字依然演得激情四射的故事。彰显在一件事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不重要,手里所做的工是否完美才重要。别人知不知道你不重要,上帝知道你才重要。

又比如《朗儿的财富》写的是当公司倒闭,一个人失业,在等待救济款下来期间,突然有一天发现,账户上的钱降到只有1.6欧元时,他绝望地倒在沙发上。这时从手机里发过来一条爱人的信息,让他发现自己拥有的幸福不但毫无消减,而且还比往常更甜更珍贵,他的心就一下子放松下来,并继而想到,储藏室和冰箱里还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加在一起可以吃上十天半月。月票也没有过期,并不妨碍自己继续出去寻找工作等等,整个人顿时又变得无所惧怕和充满信心。揭示在生活里幸福感不是由钱来衡量的,而是来自爱。

又比如《你在我身边》、《葬礼上的天使》、《房间里的声音》和《当生命开始倒计时》这几篇是比较典型的我在触及死亡主题时写的故事。其中两个故事是人已经死亡,我写留下来的一个寡妇和另一个孤儿,是怎样面对失去亲人和面对死亡的。寡妇感觉丈夫的灵魂并没有离开自己,还一直在自己身边,孤儿呢,在葬礼上原本是个最可怜的人,然而,他却替父亲招待前来和他告别的人,他用继承于父亲的口吻和幽默和人交谈,让每个人都突然发现,他们的朋友虽然死了,却继续在儿子身上生生地活着。

另两个故事,一个是写人将要死亡时,作为一个旁人,也就是还活着,不是亲属的人又是怎样陪伴和安慰将死之人的。另一个是写一个年轻人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时,能够平静而又感恩地发现自己在活着时已经得到了多少比常人更多的东西。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死亡不是可怕的、死亡可以把肉体夺走,但是却无法夺走爱。

这几篇对读者的影响从评论和反馈上来看是较大的。因为死亡的主题,在一般国内人的笔触下,悲苦、哀怨和愤怒多于安慰、温暖和感恩。

2011年,我在国内出席世界微型小说颁奖大会时,有一个妇女在会议手册上看见我的名字后,给我递了张纸条,说休息时有话要对我说。她告诉我,半年前自己在毫无准备中失去了唯一的兄弟,难过得无可自拔,每每见到兄弟留下来的孩子便悲痛难抑。直到读了我《葬礼上的天使》后,突然从中获得了安慰和启示(这里我要强调,这安慰其实是来自神的安慰)。

这样面对面直接听读者反馈的例子,对我也是很触动和感恩的。类似这样的情况,于我已经有很多次了。每次我都把这样的感谢,归于上帝的恩典。

活在人世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觉得用自己局限的在生活里对神的体验,给读者在读了我的作品后留下一点温暖在心里,是我为世上可尽的一点绵薄之力,也是我写作的初心。

在我出版的散文集《又回伊甸》、短篇小说集《归梦湖边》、诗集《趟过如火的河流》、中短篇小说《情事》和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这几本书中都有体现。

最后,我借用盐城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玉琴教授于2015年的评论:“和国内积极探索新的小说作法,走过了一圈新写实、荒诞派、乡土风、魔幻现实主义实验的作家相比,穆紫荆调适了自己面对中德两种文化交锋和交流的心态,自觉而熟练地运用了中国文化资源,寻找到一种发挥自己优长的具有传统新质的小说手法。她以含蓄蕴藉的诗化语言和曲折故事,思考了跨文化时空中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将跨文化背景中华人女性隐秘的心灵世界和情感无意识,微雕般再现。”

我的写作从2017年开始转向长篇小说。2019年1月出版了以写战争和人性为主题的《活在纳粹之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刘俊看后说:在欧洲华文文学中,穆紫荆的这部《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视野开阔,主题深刻,人物形象生动,叙事结构别致,是个令人惊喜的重要收获。

证明基督教文化给我的启迪是成功的。

 

(选自穆紫荆文学评论集《香在手》2 布拉格文艺书局202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