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耕女织

日志,历史故事,游记,经济类杂文,文学,电影,音乐,健身等
个人资料
正文

若到江南赶上春——民国才女苏雪林

(2024-06-30 09:37:14) 下一个
若到江南赶上春——民国才女苏雪林
                                              
在中国文学史上,知名的女作家不少。但是集作家、诗人、画家、教授和学者于一身、且著述浩繁者,只有民国才女苏雪林一人。

她执教50载,笔耕80年,出版著作逾2000万字,被誉为"一株永葆生机的文坛常青树"。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坛奇人,一生之中自有很多奇事,其中她唯一的一段婚姻,着实奇异得令人费解。

时光退回到1915年的一天,一个女子在幽深的山涧边徘徊良久,正当她欲举身下跳时,一只手在后面牢牢地抓住了她。

这个被救下的女子,正是我们这位未来的国宝级大师苏雪林。一心想去省城读书的她,无法冲破家人的重重阻挠,才来到涧边。

“不读书毋宁死”的决心终于帮她争取到了求学的机会,她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安庆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被留在母校任教,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如此决绝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新女性,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定是要抗婚到底的。然而性情刚烈的苏雪林,却终是嫁给了她不喜欢也不喜欢她的人。

她抗争过,且她的抗婚是坚韧而持久的。她在安庆任教后,尽管校方极其器重她,但她不想做井底之蛙,想去北京求学。

自然遭到家人的反对,并且夫家一直在催婚。她抗拒着。

“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复杂到著名心理学家也无法分析。有时她对外界刺激反应非常迟钝,真像只木瓜,有时则反应非常强烈,像一团烧掉自己也要毁掉世界的大火”。

如此双面的性格,使她心中的大火没有烧掉世界,却差点烧掉了自己,她害了一场大病。病愈后,母亲不顾祖母的反对,毅然应允她去京城读书。

在北京女子师大读了两年书后,她得到了赴法留学的机会。她明知家里人会反对,但她去意已决。

这一次,天高皇帝远,她先斩后奏,出国的前一天晚上才写信告诉母亲。

等家人接到她的信,她已经在遥远的海上了,任他们怎么反对,也无济于事了。

封建礼教的影响却并未因为她的远行而减弱丝毫,家人屡次去信逼婚。几次退婚不成后,她投降了,和那个远在美国留学的未婚夫通信联系,希望他能到法国陪她完成学业。

他拒绝了。

这一次苏雪林失望了,又要退婚。她父亲居然说“即她自己轧死于电车之下,他还要将她的一副残骨,归之夫家的陇墓!”

父亲的严词没有让她屈从,然而对母亲的挚爱,让她最终答应结婚――她担心,如果自己真的退婚,受罪的是母亲。

她怎能让柔弱的母亲因为她这个辱没家门的女儿而再遭受祖母的摧残!

造化弄人,母亲病危之际,要她成婚。她照做了,却没有挽回母亲的性命。婚后半年,母亲一命归天。她自己却一直守着不快乐的婚姻。

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很多名人都摆脱了父母之命的婚姻,但是冒死求学的苏雪林却始终没有离婚,至死仍是张家的媳妇,尽管婚后没几年他们就一直分居。

抗战期间,她随武汉大学一起去了四川。她丈夫也去了四川,也在武大教书,并住在同一屋檐下。但他们一直分居。

高寿帮她创下了名存实亡婚姻的最长记录,令人称奇。

她抗婚多年不成,结了婚以后,变得懒得离婚。她后来也给出过她的解释:鲁迅可以和相爱的人远走,但苏雪林是女人,在那个时代女人离婚是颇受非议的;

尤其是她名气大,担心树大招风,离婚更怕招来论敌的多方攻击。

我猜想她皈依了天主,那个时代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的。尽管她自己没有明说,然而这是不争的事实。留学三载,她给自己又套上了一副宗教的枷锁。

苏雪林从来没有提及这个原因,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她不离婚的原因。


苏雪林后来说,感觉很对不起丈夫,如果她早些离婚,至少他能找一个他需要的女子,相依为伴。

抚卷沉思,其实,她对不起的岂止是她的丈夫呢?如果她能拿出当年求学的勇气离婚,她会有很不同的生活,可以象冰心那样享受天伦之乐。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词人朱淑贞嫁错郎后,悔恨一生的千年一叹。试想学富五车如苏雪林者,焉能不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女耕女织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芯' 的评论 : 您的评论很到位。苏雪林,除了是作家,她更是一位学者,比您提到的两位女作家更理性些。她很长寿啊,活了差不多一百岁啊。和自己的姐姐一起生活,相依相伴五六十年,好福气。
寒芯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她比萧红和庐隐智慧,但终究是逃脱不了命运。但至少保住了尊严和平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