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每个人对待这段历史的理解与感受各不相同。而时至今天,昔日的加害者的牌位依然高踞日本靖国神社,承受包括日本首相等政要们的景仰,日本外相甚至动用各种外交资源阻挠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让人深觉军国主义日本的阴魂依然在一些人心中长期盘踞。本文旨在分享个人感受,并借此纪念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大胜利。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对于广大华夏儿女而言,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纪念节点,更是一次全民族的精神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在西方殖民体系的影响下迅速学习并吸收其扩张逻辑,形成了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略,在向亚洲不同地区扩张过程中制造了大量针对平民的惨绝人寰的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早已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并制造惨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约两万名平民和战俘遇难;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日本占领军血腥镇压当地反抗,在台南、嘉义、云林、彰化、高雄等地,日军先后制造多起惨案,均带来数千人死难;1928年为报复北伐军,制造了超过六千人死难的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后,军国主义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占中国本土,这些暴行更加广泛地发生:其中极为惨烈的包括:1932年辽宁平顶山惨案、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3年湖南厂窖惨案、731部队的生化实验等,而小规模屠杀更是数不胜数。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人民的大规模杀戮、奴役与掠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亿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反抗,数千万仁人志士以血肉之躯保卫家国,铸就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为壮烈的集体记忆之一。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见证,更是其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
然而,胜利并非终点,历史也不应被尘封。铭记过去的苦难与壮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让和平的价值在当下和未来更加清晰与珍贵。
战后日本在美国驻军和影响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制度改革,颁布和平宪法,但对侵略行为负有政治责任的天皇制度虽经过象征化处理,但并未被废除,而是作为战后政治妥协的结果被保留。战后日本社会曾出现过反思军国主义影响的时期,部分政治力量也曾公开道歉。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等首相曾代表日本政府就侵略战争发表正式道歉声明,日本学界与传媒界也曾涌现良知之士,积极揭露历史真相。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并未彻底清算,右翼势力在日本政界和社会中的影响持续存在。作为军国主义日本侵略象征之一的军方旭日旗,于1954年被恢复为自卫队旗帜继续使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乙级与甲级战犯先后于1959年及1978年被纳入靖国神社供奉,官方以“为国捐躯”之名加以祭祀。自1985年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亲自参拜靖国神社起,日本政要人物屡屡在这一历史问题上刺痛国人的记忆。更令人忧虑的是,日本教科书中战争叙述趋向“美化”,历史展览馆对侵略事实的淡化和否认趋势愈发明显,导致历史记忆被扭曲和掩盖。
这些背离历史正义潮流的政治行为深刻表明,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真实回顾,更关乎我们今天如何在教育、媒体与公共话语中塑造共同的历史记忆。
令人痛心的是,军国主义日本当年给我们带来的民族创伤的历史,战后在日本右翼势力的叙事中继续被不断弱化、扭曲。而我们在纪念先辈的苦难时,却常被倒打一耙,被污名化为“仇恨教育”,这种颠倒黑白、不指责加害者的残忍、却指责受害者后代为什么不宽容的的指控,在加害者后代以祖辈为荣光的背景下,更让我们感觉到愤懑。
作为二战亚洲主战场的受害者与胜利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这股历史“逆流”保持高度警觉,并在国际与国内双重战线上给予坚决回应。而对于每一位华夏儿女来说,守护民族记忆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谈及国家与个人如何更好保存我们的国族记忆前,有必要梳理面对那段悲壮历史时,一些的不可取的个体态度:
● 健忘与冷漠
部分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将其视为遥远的过往,与自身无关。去历史化倾向,不仅是对先烈的辜负,更会在国家面临外部挑战时削弱凝聚力与抵抗意志。一个人若失去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其身份认同将被他人塑造;一个民族若丧失历史记忆,将在关键时刻迷失方向,甚至可能重蹈覆辙。对历史的冷漠,实为对自身过去与未来的冷漠,这不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集体或个体应有的态度。
● 全面仇日
尽管军国主义日本作为整体给中国和亚洲带来了深重苦难,但将历史罪责泛化到整个日本民族,甚至抵制战后日本文化、科技、商品的一切,属于情绪的极端化表达,缺乏对历史的准确判断。此类行为无助于实现历史正义,也易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潭。日本既有谷寿夫和野田毅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军国分子屠夫,也有藤野先生与东史郎这样的心存友善与是非的广大人民。如果对日本的敌意泛化到等无辜个体的全面排斥,不仅无助于历史正义的实现,反而会伤害自身社会的公正与理性。
● 文化狂热
部分国民对日本动漫、时尚、技术等产生盲目崇拜,缺乏辨别力,甚至无视过去历史,全面拥抱当代日本,包括对旭日旗的认同,无疑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精神层面的盲从,实为对广大国民情感的侵犯,令人深感愤慨。
社交媒体盛行时代,赛博爱国易行,但远不能替代现实中的系统历史教育。抗战已过去八十年,仍有当年受害者与抗争者健在,祖辈父辈对那段家国苦难的记忆依然鲜活。对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历史追思,远胜过转发点赞等轻飘飘的正义感。我们可以在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做得比现在更进一步,更好地铭记那段苦难历史。
面对日本右翼及其后代对历史的篡改、逃避责任、美化侵略等行为,我们虽在外交层面已做大量工作,但在日本及其盟友妥协勾连的复杂背景下,我们仍有提升空间来进一步强化民族的悲壮记忆,减少这些反动和消极势力对人民历史情感的二次伤害。
● 加强对外历史话语权建设
组建多语言、多学科团队,以系统工程推进“对外历史记忆工程”,通过纪录片、口述史、学术出版、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建立中国视角的二战历史传播机制。此类努力应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实为目标,不受外交关系冷暖波动影响。唯有尽可能贴近全面真实,方能呈现深刻历史。
● 设立亚洲和平纪念中心
参照法国“大屠杀纪念馆”经验,在中国设立具全球影响力的日本亚洲战争屠杀纪念馆,以文化输出与道义象征对抗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影响。军国主义日本的战争罪行,不仅是中国一国的深重灾难,也是对亚洲其他受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创伤。作为历史受害者的后代,我们与其他受害国家和地区的苦难记忆相通,建立跨国苦难者纪念中心,有助于团结受害国家,共同谴责军国主义暴行,集体缅怀受难者。
● 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升级为涵盖全体抗日战争受害者的全国公祭日
目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为中国人民在侵华战争中遇难者提供了部分精神寄托,但鉴于十四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升级该公祭日覆盖整个抗战死难者更具合理性,有助于全面铭记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让全国人民追思中华大地直接或间接死于侵略者的受害者。
● 推动与日本良知人士合作
与日本国内持反思精神的学者、市民团体、文化人士建立长期交流及史料共享机制,避免对日本社会的整体否定,联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争取最大共识。
● 制定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敌意行为的应对性法律与政策
借鉴欧洲对纳粹行为追责的国际惯例,以及国家当前对不友好个人与实体制裁机制,对参与靖国神社参拜、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战争罪行等恶性行为的日本公众人物和法人实施入境限制、公开谴责、学术否认及经济制裁,精准打击军国主义右翼势力。
● 强化中小学历史教育的深度与批判性
在中小学历史教育中,不仅教授事实,也要注重生命价值判断与道德思考,使历史成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真实,让国家记忆与家族记忆紧密结合。
除国家层面强化历史记忆外,个人面对苦难历史及加害者的二次伤害,亦有诸多可行之策:
● 了解并坚守历史真相
每位华夏儿女应知晓南京大屠杀基本事实,了解“慰安妇”制度和731部队暴行,以及广大军民承受巨大牺牲,同心抵抗外敌侵略的悲壮史诗。这些认知,既是对过去的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我们的觉察,也是对当代我们同胞情感的尊重。
● 精准表达民族情感
我们应将批判与愤怒聚焦于军国主义右翼及否认历史的死硬派,而非普通日本民众。那些我们日常遇到的、来华留学工作的普通日本人,他们多数和我们一样,都是有情感有烦恼的芸芸众生。历史记忆之争,应针对的是那些沉湎于”大东亚共荣“的往日荣光的那些顽固分子以及他们传播的思想与歪曲记忆,而非文化或民族本身。
● 保持文化理性
可以喜爱宫崎骏作品,同时了解“从军慰安妇”制度;既能开日本汽车,也应了解丰田、川崎、三菱在军国时期强征劳工的黑历史;可以欣赏日本工匠精神,但应保持历史意识,警惕在文化交流中那段侵略历史被美化或者被淡化。
● 积极参与公共表达
在社交媒体和国际平台理性发声;支持高质量历史纪录片和书籍出版;加入或捐助致力于全面历史真相的研究机构。
● 教育下一代的苦难与坚韧
我的家乡当时虽然没有不是主战场,但老一辈人对日本侵略者带来的逃难(他们称为”走兵“)记忆,依然给我留下鲜活的印象。广大国人多少都有类似的家族记忆,而强化家庭内部的历史教育,让孩子们知晓祖辈所承受的苦难依然有价值。只有对战争的后果足够清醒深刻,才能对和平的宝贵足够珍惜。
六、结语
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是对和平最深切的尊重。即便历史无法重写,我们仍可选择带着敬意仰望那些为国为民而献身的抗争者,带着悲悯悼念那些死于侵略者枪口和屠刀下的无辜者。
我们既不被历史受害者情绪所裹挟,也不迎合缺乏历史诚意的“虚假和解”。我们需要的是选择尊严、真实与建设性地面对那段悲壮历史——让世界看到一个民族在苦难中锤炼出的理性与力量,也看到我们不仅拥有受难者的记忆,更肩负着和平的担当。
让铭记成为和平的基石,让道义铸就民族的自信与担当。这,才是对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最深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