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凡

举头望星空,
问心求义仁。
此间有真意,
幸愧共凡尘。
个人资料
正文

“官样文章”与公共伦理

(2025-08-23 10:55:22) 下一个

“官样文章”一词据说起源于宋代,意指官场中固定格式的例行公文。按说这么古老的东西,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近来一段时间陆续看到几则高官落马的新闻,相关单位通报表态的文章的雷同性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让我比看到高官落马的新闻还更为感慨,不吐不快。

高官落马大多是因为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以权谋私的滥招数,原因大同小异。乍一看,相关单位的表态文章千篇一律貌似也有合理性,然而,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这种政治权力场官样表态的“合理”逻辑与应有的公共伦理之间虽然都带着“理”字,但内涵截然不同,值得深思。

从权力场的一般逻辑来看,当某高官落马,相关单位通常会迅速召开会议,统一口径,表态“拥护上级决定,加强自身建设”。这种做法,可以算得上是机构应急机制的典型表现,甚至程序规范、语言完备,只要改一下单位名和涉事官员名字就好了。这种“合理性” 展示了一些单位在应急状态下的自动化操作习惯和麻木的语言范式。如果不够敏感的话,公众对这种做法可能也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从公共伦理的视角审视,这种表态却可能会在深层引发公众的负面观感。这种“标准化”的表态已然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语言套路,失去了真正的诚实和深度的反思。这些语言的空洞,深刻体现权力场公共伦理主要考量——公众利益最大化——的缺位。要真正体现这一考量,有几个问题这些单位需要好好思考,再来决定如何在通报表态中如实回答。

第一,权力机关对谁负责?

高官落马后,相关单位的一级组织和同事们不仅要表达对上级决定的服从和政治忠诚, 但更应强调的是上级决定背后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大众的意志。来自上级的巡视不可能时刻存在,而服务人民却是权力机关每日都要面对的责任。如果在行使公权力时不牢记这一点,那么职权者既无法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也为自己的倒台埋下了未来祸根。政治表态,更应该对人民表态。是不是真诚,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二,高官所在单位的一级组织和同事尽责了吗?

这些高官的落马,往往不是单一的偶然事件的结果,而是连续事件的累积。这些明显的系统性失察一直到落马才让人猛然警醒,相关组织和个人需要理清失察责任。高官的违法违纪行为,绝非孤立发生,他们履职时,必然与同事、上级、下级有着直接的交集。如果只有在高官被更高层纪检监察调查后,单位才会做出表态,难道单位的同僚难道就没有责任反思自己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放任、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吗?组织中的领导者和上级以及和这些高官密切接触的同事们,反思自己在这些落马事件中的自身责任应该是这个通报中的应有之义。如果单位和个人早就已经多次训诫批评过,那么也不妨实诚展现在挽救落马官员的过程中努力和付出。

第三,相关单位的政治风气鼓励讲真话吗?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被教导,当看到不对的事情时,应当报告上级或权力机构。 然而,社会大环境如果不支持这种公共伦理的话,这么做就存在现实压力。为了从众、为了保护自己、为了避免穿小鞋、为了不被排挤,权力机构内部的人很可能选择沉默。可是,这种沉默,既是对人民利益的伤害,也是对他们自己良心的背叛,同时也错失了挽救犯错同事的机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常理”或许能暂时保护个体利益,但其带来的公共伦理伤害,却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权力场的同事乃至掌权者自身。

处在单位领导岗位的人也需要深刻思考:这种权力场的沉默,领导者自身起到了什么作用?一个鼓励讲真话的健康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而这需要每个掌权者认真对待职业中的公共伦理责任。 公众利益,而非狭隘的政治站位,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每个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明了:“明哲保身”即使有合理逻辑,但并不是最好做法。公权力的掌握者,不论职位高低, 不能仅抱着“穷则独善其身”、“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心态,而应当有这样的意识:自我保持职业道德之外,帮助同事保持职业道德,就是在保护公众利益。 这样,公权力者才是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也才能保护自己、同事与政府机构的公众声誉和形象。这个道理,才是最应该的“理”。

保持正常的公共伦理规范,不仅是权力场内的职业操守问题,也是每一个公众能够参与也应该参与的领域。看到不合理的权力机构的人和事,公众表达个人意见、投诉和举报,既是公众的权利,也是公众的责任。单位对落马高官的政治表态,也需要回溯这些高官职业生涯中收到的投诉举报,看看我们的投诉举报机制是否还是完好,能否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果制度不够,那么修补制度也很有必要。只有公共生活真正让公众参与,“不唯上,只唯实”,才能真正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权力为了人民。

权力的堤坝的失守,往往并非因一次洪水,而是无数次渗漏未被察觉与堵住;公共伦理的滑坡,也从来不只是一纸表态能说尽。面对高官们落马,我们更需要的是直面失责、深刻反思,而非千篇一律的“正确语言”。唯有如此,才能修复权力的信任裂缝,守住制度的根本。讲真话,是公共生活的底线;以人民为听众,而非仅以上级为对象,是权力表达的应有姿态。一次次的权力事故只有唤起制度与人的诚意,我们才可能走向一个更清明的未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FrankTruce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ionaRawson' 的评论 : 哎,求是求真,看来是因为难,才要去求。返朴归真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那些场合真是算高要求了。
FionaRawson 回复 悄悄话 "讲真话" 在国内基本已经不可能了,大家都习惯了我明知自己说假话也明知你明白我是在说假话但我还是非这么说不可的程度了。西方政界腐败程度轻好多,但官僚主义也挺严重的。
FrankTruce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哎,让可可见笑了:)。这个原本是写给国内的读者的,我也是对现状的改变还有所期待吧,所以还愿意批评。人性的估计确实不能太高,好的制度也许能起到一点点保障作用。不过,制度的改变还得内部的推动主导最主要,也最难,外部力量多数时候只是次要的因素。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真凡真是理想主义者啊:)只有一种声音的话,就只能有一种语言。我觉得如今最可怕的就是大家都把一些违法行为正常化了,挂在嘴头上的是“都这样”。不能高估普通民众的水平,不能低估人性当中不美好的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