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近日辞世,科学界少了一位真正洞见宇宙奥秘的巨人。
“杨振宁”这个名字第一次真切进入我的头脑,是许多年前刚来美国的时候。那时的新闻不是关于他的物理学,而是他与一位年轻女子的婚讯。82岁与28岁的结合在舆论中引起喧哗,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也在暗暗发笑。那时的我,只觉得他是华人里最聪明的一个,如朱棣文、钱永健——理性、卓越,却与我不会有什么交集。
后来关于他的一些活动新闻继续入耳,他的形象渐渐地丰富起来,从一个科学领域与花边新闻混杂的样子,逐渐变成一个心系国家科学发展、担负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领略最前沿的科学之美的人。他与新夫人的结合,渐渐也被世人接纳。
我渐渐读到他的一些文字——《曙光集》与《美与物理》,才发现他不只是一个智力超群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思考宇宙之美与人之信念的哲人。
“世界的本质并非绝对对称,而是对称与破缺的统一。”他在科学中看到的是不完美中的秩序,是规律之中的偶然。这种洞见其实超出了科学范畴,它是一种形而上的直觉,一种对世界本质的谦卑。
“物理学的美,在于洞悉宇宙秘密时的畏惧感、庄严与崇高。” 这些话,我读时常有共鸣。那是一种近乎宗教的敬畏。杨先生很同意“物理研究到尽头是哲学,哲学到尽头是宗教。”他在科学的尽头,望见了灵魂的光。
他并不拒绝理性之外的精神力量。那种“哪怕外人看来愚忠愚孝的信念,也自有其伟力”的说法,让我看到一个科学家心中的柔光。
当他离世的消息传来,看到他妻子翁帆所写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我再回想当年那个新闻,我已无法以笑看待。那时的喧哗,不过暴露了我们的狭隘与好奇心。真正认识他之后,我才明白: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他拿了多少奖,而在他胸怀的广度。不是诺贝尔奖让他伟大,而是他的深邃思想与博大胸襟让他更好了。那段黄昏恋,在我看来,反倒成了他人生独特的注脚。
我想起那年自己可能曾经暗笑的轻率,不禁苦笑。我也不过是俗人一个。只是人到中年,才懂得“俗”里的成长——对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最深远处探索的为人,从轻薄的好奇走向了深沉的敬意。
女人对男人的爱,往往不只是身体,而是智慧,或者是灵魂。
杨振宁的智慧,让他拥有了特有的魅力。
而杨振宁对翁帆的爱也是真的。因为翁帆长得太像他前妻了。
男人不管多么花心,喜欢上的女人,都是同他老婆类似的女人。
对于年龄相差非常大的恋情,现在大家也越来越理解了。我有个朋友,60多岁了,找个女友才不到40岁,关键是还是女的追求他。女人追求他也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女方的经济条件也比他好很多。所以,爱这样的事情,外人是感受不到的。
杨是华人被西方看低了200年后,通过最聪明的头脑而获得世界认可的那一拨。和他的心理距离感觉还是比和之前写文的教宗更亲近一些的。
顺便预告一下,我准备慢慢更新一些我关于古罗马的人口社会变迁的思考评论,算是对前段时间中国开放K签证的沸沸扬扬的舆论的一个回应吧。少子化危机不仅东亚有,美国本土人群也一样有,算是人类的一个现代病,看古罗马类似的案例算是准备温故而知新了。
在这个学术贡献的评价问题上,与其质疑杨李合作论文排名先后的问题,还不如批评当时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不够充分公正看待吴健雄的实验物理学的贡献来的更合理。
人云亦云是容易的,但自然也是无法准确的:)
“不是诺贝尔奖让他伟大,而是他的深邃思想与博大胸襟让他更好了。那段黄昏恋,在我看来,反倒成了他人生独特的注脚。”。 点赞!
我以前也跟风讨论过。很俗。
现在想来,因为不了解才以世俗眼光看待。
现在仍然不了解,所以,不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