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书法因缘 之四》

(2024-01-19 23:52:29) 下一个

 


草书就是简捷的书写方式。字体看似局促随意,但也有严格的规范。所谓的今草从汉代的张芝开始,有诸如晋代王羲之,隋代智永等人的《千字文》作范本。唐代的孙过庭有《书谱》作帖,还讲书法理论。我对理论不感兴趣,倒觉得感性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后代还有各种书帖。最后一个对草书字体规范做整理工作的大概是于右任了。于右任自己的草书在游走的笔法中显得敦厚稳重。他留下的作品不少。我在北加州南湾的岳阳楼中餐馆就见到他的一幅对联。


我的草书单字练习应该是照着上海书家胡问遂的《楷隶行草篆·五体常用字字帖》来的。需要悬腕提笔了。头一桩要解决的事就是执笔的稳定和落笔轻重的控制。书写的快慢也要把握好。单字练习中最难的是对草字体的感觉。不同于楷体,草体字常因为过于简化而显得残缺,没有间架结构。所以我得首先完成从楷体范式到草体范式这个艰难的转变。除了这本字帖,我还常在《书法》杂志里寻求借鉴。记得曾经对王羲之的草书字帖琢磨许久。王羲之的字无不透着晋代士大夫的雅韵。

即使有规范,草书却也是五种字体中能给书写者最大限度的个性发挥。大概从王献之的一笔书开始,草书的连笔写法让字与字的界限变得模糊。草书作品的字字关联,前后呼应,整体布局成为审美的着重点。这样的美学效果在技术上通过字体大小,参差疏密排列来达到。刚进大学便去保定参加五个星期的军训。同学们忙着自修英语和物理的时候,我把时间花在集合拓扑学和草书摹写上。没有毛笔草纸,就用钢笔在笔记本上描写。对布局的练习也就够了。

如果只强调整体,草书作品也许会被看成一些点划线的组合。但作品的审美意境和书者的情趣却要在字词的故事意思之上由点线的刻意结合而传达出来。所以笔法的把握尤为重要。点的轻重和布位,线的粗细缓急和走势取向,墨色的浓淡和枯润,都要用心处理。只能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随心的地步。当代林散之书家的草书连绵流畅,舒展隽秀,很有晋朝韵味。对照同一幅孟浩然的《春晓》,他的弟子王冬龄却写的磅礴大气。落笔自信,笔法转折处夸张而有霸气。

最初影响我的是身为北大法律系教授的李志敏书家。他的笔法相对短促滞重,充满张力。笔势波折变化,结体险峻。依稀记得在北大南墙边的小餐馆里挂着他的一幅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现在这个南墙已经不在了。李志敏书家也已作古。


就这样由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对草书的领悟和修养。也备有笔墨纸砚在宿舍里练习。墨汁特有的气味时常逗留在小宿舍间里。不知有多少次手不应心的挫折感。曾经想要放弃这份努力,直到一天似乎是突来的顿悟。由此下笔更自信从容。领会到笔划中的飞白,布局中的留白,运笔的屋漏痕的感觉。大学二年级时写了两件条幅(记得其中一幅是张继的《夜泊枫桥》),带到北大图书馆去装裱。两个中年装裱师看了后表示欣赏,让我觉得最终的努力得到承认。这两物件接着由出国学术访问的朋友老师带到了加拿大。这就是我破茧而出的经历。虽然翼翅还稚嫩,但可以飞行了。

--写于2017年1月21日 (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