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个人资料
正文

虚幻的人性 04

(2025-07-19 22:01:23) 下一个

基因的自我和自私很自然地引导出意识的自我和自私。先秦的杨朱曾经说过,拨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个极端激进的论断有其时代背景。杨朱不满当时提倡舍己为人的泛滥而又虚伪的宣传。杨朱此外也一贯沿循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脉。他的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基因又有利他的一面。霍尔丹和汉密尔顿在生命演化的框架中阐明基因的利他机制。生物从而具有阖族适应性。这种由亲缘传承的特性维持了蚁群社会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生物会本能地保护子代。每个人会奋不顾身的救自己落水的孩子。一个不顾孩子生命的人的基因在生物竞争和演化中有更大的可能性因为孩子淹死而无法传下去,被淘汰。因此从结果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子代的利他的基因。这是我们道德文化中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生物学基础。

只是,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变成一潭腐水。首先就要说被极其推崇的孝道,百善孝为先。在《二十四孝》和《弟子规》里有诸多类似割股疗亲,啮指痛心等荒诞又虚假的故事。人类真正的希望在于我们的下一代。人与人相处应该是相互平等的。中国传统道德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对待子辈方面,子嗣被视为财物,女性尤其如此。子代的功用无非是差则用于传种接代,好则用于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利益。社会动荡时期,却又可以卖儿鬻女,甚至易子而食。中国历来是一个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们为实现这个阶级建架社会结构的稳定而屈从于权威和权力。忠和孝就是这个道德的名义,是两千年多文化酱缸中沉淀出来最精炼的酱渍。一百多年前,中国发启现代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提出打倒孔家店和万恶孝为首等激进的口号,不无道理。只可惜那次启蒙运动并没有完成。

利他性是生物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人类原始的游群和部落社会由家庭组成,具备了亲缘关系下的利他性条件。但是,当人类扩展到家庭之外的更大规模的社会形式时,就必须有新的社会融合机制。威尔逊在他的社会生物学理论中引入群体选择的概念。生物群体中的个体以牺牲个体的利益而换来群体在生物群体之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这就需要生物个体在群体中具有一种超越亲缘关系的利他性。威尔逊将亲缘关系的利他性称为硬利他性,因为这种利他行为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非亲缘关系的利他性被称为软利他性,通过利益交换达成,是有回报的利他行为。生物学家观察到有一种群居的吸血蝙蝠。它们集体出动采猎。回洞后,有些蝙蝠没有采集到食物,可能会受饥而死。这时就有别的蝙蝠通过反刍,将食物吐出来,喂给同伴。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保证将来自己在饥饿的时候能够得到别的蝙蝠的帮助。也因为这种互助,这个蝙蝠群体具备了更强的生存能力。

人类高级社会形成的动因大概如此。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大概是向往一个互爱,互助又互利的理想社会。我们理解为因为互相帮助而达到善的社会机制也许更贴切,尤其是现实的社会还充满着仇恨和战争。我们以后可以展开讨论。实现这种互利的软利他行为的前提条件是承诺。普遍意义上说,这种承诺就是信。对信作出反应的行为谓之义。在《胡格诺人》里,拉乌尔拒绝了瓦伦婷的白布条,因为他秉执的信仰和信义。他要通知同道的教友们。在一个等级社会里,下阶层对上阶层的承诺就是忠。上阶层对下阶层表达的忠的反应行为谓之仁或者恩。软利他性的本质是利益交换,因而是动态的,随行为结果而变。忠和信是中国人遵循的道德原则,但也只是一种约定,也会因时因地变化。

文天祥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忠义英雄的楷模,也是我作为家乡人的骄傲。历书上说文天祥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这大概是宋一代文人一贯的风流作派。而文天祥临危受任勤王,食宋奉禄,就要尽忠,可谓不拘小节,又不失大义。文天祥就义前被关押三年多而不变节,确实是洒脱一人。文天祥的大弟弟文璧也在南宋为官,但是在惠州失陷之后就投降了元军,后来又在元朝做官。据说文天祥知道此事,表示理解。他在狱中写的书信上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这很可能是后人对即定历史的附会。其实当时文天祥的双亲都已经去世。文天祥兄弟关系一直很好。文天祥的两个儿子或者病死,或者被捕。文璧将自己的二儿子过继给天文祥。所谓的孝道只是保持文家氏族的香火传承。无论如何,一个亡国的大多数臣民的宿命只能是归顺投降。文璧的作法无可厚非。文氏兄弟只是在生死与忠义冲突的极端环境和条件下就自己曾经的承诺做出不同的选择。

--写于2023年10月7日(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