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10)
蒋闻铭
毛泽东治下的中国,把全体人分成了两类:城里人和乡下人。你是哪一类,看你有没有城镇户口。有就是城里人,没有就是乡下人。乡下人永远不会失业。你爸妈种地,你长大了接着种。每年收的粮食,生产队按规定交一个数给政府,剩下叫余粮,农民自己吃。余粮不够吃不饱怎么办?没有怎么办,自己想办法。
城里人不一样。有户口就有能让你吃饱了的粮食配额。接着政府给你安排工作,让你挣钱能买得起这个粮食配额。你爸妈有户口,你生下来也就有。从小起有粮食配额,长大了政府给你安排工作。城镇人口增长,政府要兑现它许诺给大家的粮食配额,就到农村抢农民的余粮,抢多了就会有农民饿死,这就是三年大饥荒的由来。怎样缓解饥荒带来的危机?陈云的招,是把城里人变成乡下人。大跃进城镇扩大,招了不少农民做工人。不行了,就赶这些农民回乡下。一年赶下去两千万,大饥荒就过去了。
六十七十年代,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农村人口政府不用管,城镇人口增长,政府一是必须有相应的配额粮食,二是必须给年轻人安排工作。这一回不能再抢农民的余粮了,怎么办?向陈云同志看齐,把城里中学毕业的熊孩子们往乡下赶。上山下乡,就是取消年轻人的城镇户口。取消了,就既不用给粮食配额,也不用给他们安排工作。那个年代,私营企业被共产党全体消灭了,所有带工资的工作,都从政府那里来。经济不发展,没有足够多的工作,年轻人会大批失业。这个问题不解决,城里起码的治安都没法维持。把刚毕业的年轻人赶去农村,天下就太平了。
哪一家的孩子,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孩子中学毕业要下乡这个事,是所有城镇居民的梦魇。毛泽东共产党建国后的各种折腾,虽然对过去当时的社会精英,伤害极大,但是对城镇老百姓的日子,倒没什么大影响。一会儿抗议一会儿欢呼,批判这个打倒那个,大家也就是个跟着举手喊口号的热闹。这个缺德冒烟的上山下乡是例外,实实在在伤害到了中国城镇的每一个家庭。
袁磊儿时的记忆里,妈妈一直都被两个愁压着,一个是愁钱,另一个是愁袁磊中学毕业下乡做农民。他旁听到的他妈对他爸抱怨他奶奶,从来都只是一件,就是奶奶让袁磊早上了一年学。袁磊发育晚,又比同班的孩子们小了一岁, 直到初中毕业,不单个头相对矮,也显得瘦弱。她妈的嘀咕,永远是晚上一年学,就能晚下乡晚遭一年罪,不知道奶奶穷赶的是什么。还有是她真实担心袁磊以后下了乡,自己凭空会多出来一堆需要供着的祖宗。一堆需要供着的祖宗,是袁磊妈的原话,重复了无数遍,指的是乡下的小队长大队长。袁磊落到他们手上,这些人会隔三岔五进城,到了你们家,必须有酒肉招待。看到邻居们家的祖宗来了,他妈就嘀咕,我们家穷,到时候招待不起,真是愁死人。农村小队长大队长的恶霸故事,城里人听得见得可不少。
不过光愁没有用,必须想招对付。第一招,无非是扛着不去。这一招无数人试过了,没用,没人扛得住。扛着不去,直接把你的户口注消了,然后你父母的工作单位,当地的居委会,天天有人到你家看着,督促着让你去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行。
所以做父母需要考虑的,不是让不让孩子下乡,而是如何能让这孩子下乡后少受苦,有口饱饭吃。袁磊爸妈能想到的办法,是让他学一门手艺。他们俩都是篾匠,第一想到的,是教小袁磊如何编竹篮竹筐。袁磊十岁的时候,还真学过好一段,拿着他爸劈好捋滑了的篾片,编过不少有模有样的竹筐。接下来,要学如何劈竹子捋篾片,这个就难了,个子小力气不够。他爸说没办法,等几年再说。
等到十三岁,说可以重新开始了,邻居的一位中学老师,说篾匠的手艺过时了,学成了在农村还是没饭吃。大家现在,都在学画画,画好了以后到农村,可以写标语画宣传画。他爸一想也是。前面糊里糊涂逼袁磊练字,得了教训,知道这些事必须有人教。就正式请客拜师,求这位老师教袁磊。
于是下面一年多,袁磊从学篾匠改学画画,从素描临摹开始。老师其实没怎么教,不过袁磊爸这回至少知道了儿子学素描,要用深浅不同的铅笔和炭笔,算是开了个好头。这个事不是作业,老师每过几天来看一下,后来居然说袁磊画画蛮有天分。画画和练字不一样,画画好了,真实有些成就感,所以那一段袁磊迷上了画画。这个事的后续,是邓小平恢复高考,就没了后续。袁磊这位画画的老师,是老三届,和袁磊同一年考上了大学。袁磊进的,是南京大学天文系,老师进的,是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校离得不远,两人后来成了朋友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