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闻铭

开这个博客,有感而发,聊中国美国的事,讲现代文明的故事。
个人资料
蒋闻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儿时的记忆(4)

(2025-07-15 19:13:30) 下一个

儿时的记忆(4)

蒋闻铭

 

袁磊爸是小城里最不起眼的底层市民。四九年前袁家是小业主,往上几代,开鞭炮店。不过四九年后,生意一年不如一年。袁磊爸读书到了四年级,十四岁的孩子,不得不辍学,另学一门篾匠的手艺,编竹器挣钱养家。鞭炮店熬到公私合营,小本生意不值什么,干脆交给了政府,交出去给袁磊的爷爷和爷爷的弟弟各换了一份鞭炮合作社的工作。袁磊爸也赶着公私合营,进了对口的竹业合作社。 鞭炮社和竹业社这两个小集体性质的单位,直到七十年代中都还在。

袁磊的祖父一辈,三男一女,三男中他爷爷是老二。从巷头的门面房,一直到巷尾,整个巷子西边一面,都是袁家,依次是老三,老二,老大家。老大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算一家,每家又有两个和袁磊一辈的孩子。六十年代共产党已经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小县城的市民家庭,年轻夫妇,多数是两个孩子。老二家就袁磊他爸一个儿子,孙子辈是袁磊袁铭兄弟;老三两口子无儿无女。爷爷辈的这一女,袁磊他爸的姑姑,一直跟在老二家。

袁家的房子,除了巷头的店面朝南,后面的住房,坐西朝东,看起来颇有些古朴讲究的模样。朝东的整个一面,都是雕花有格子的能开能合的木门。整排的木门外面,是用围墙和巷道隔开的大约两米阔窄长的过道。这个露天的过道,算作是院子,太过局促,所以得了个天井的别号。店面后边的房子,在袁家鞭炮店兴旺的时候,前一半是做炮仗的小作坊,自家人的住房在后一半。后来生意渐渐没了,门面房和作坊,就都成了住房,不单住的地方宽松了不少,而且这些房子,后来公私合营,就不用交集体了。只交工具手艺不交房。公私合营这个交易,袁家鞭炮店跟政府做得倒是不吃亏。

四九年后,鞭炮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差,所以袁磊他爸,十四岁被迫辍学,学做篾匠挣钱养家。大爷爷的长子,比袁磊爸大几岁,同时也被迫自找生计。不过他自找生计的手段,跟袁磊爸的学手艺挣饭钱,大有不同。袁磊的这位叔伯大伯,是天生的生意人,自己拿当地靠海的渔镇做出发点,出镇出县,满世界跑做了长途贩卖海货的鱼贩子。他的第一个老婆不在本地,袁磊从没见过,后来在苏南又找了一位娶回家,和前面的离了。这后一位,是袁磊熟识的大伯母。有关这位大伯母,袁磊儿时记得最清楚的事,是她怀孕肚子大了的时候,袁磊在学校正学毛主席的送瘟神,回来跟大人说,大伯母得了血吸虫病。

后来大伯帮自己的弟弟,在鱼镇找了老婆。袁磊的这位叔伯叔叔,也在那里找到了生计。海边是芦苇荡,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他就在那里,帮县城的造纸厂收芦苇。后来的几十年,袁家的长房,和这个鱼镇,扯在一起,生出了不少恩恩怨怨的事。每一家其实都有每一家讲不完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离袁磊就有些远了。

袁家从爷爷这一辈算起来的这一大家子,各家分开,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是必须的。但是直到袁磊记事,从巷头到巷尾的天井,是相通的,爷爷辈的这三家,至少在房产上,没有正式分家。老大和老二老三正式分家,起因是袁磊妈和大爷爷的二儿媳的一个小争执。具体起争执的事,鸡毛蒜皮,事情闹得大发,到了分家的地步,是因为对方的老公介入,对袁磊妈动了手。当时袁磊爸已经从竹业社转到了新建的无线电元件厂,被厂里派在天津接受三个月的培训。这个动手,不是大打出手。但是这一大家子,平辈之间动手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等袁磊爸从天津回来,下面就是分家了。

袁磊小时候,见过的大人吵架打架,邻居朋友之间不多,多的是夫妻吵架,兄弟分家。这个时候邻居们会来劝架,打架的双方,在邻里面前,各讲各的道理,然后周围有些声望的邻居来调解裁决。那个年代离婚的事,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夫妻吵架邻里劝是常规,最后两口子平息和好是必须的。兄弟打架分家不一样,如果平息不了,居委会派出所会介入做仲裁。打架打到派出所来人,是大热闹,一堆人围观。这场架和这家兄弟,会成为周围人饭后的谈资。

袁磊祖父辈三兄弟分家,做得蛮平和。没吵没闹,在窄长的天井里砌了一道隔离墙,整个袁家,被这道墙一分为二,后面一半归了老大,前面一半归了老二老三。老二老三,理论上也分了。最前面的门面房归老三,后面归老二。但是住房使用,老二老三,没做相应的调整。袁磊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一直住在最前面的门面房里,分家后也没变。不过分家以后,老大这一支和老二家,从此就有些形同陌路了。这种情形,在那个时代蛮普遍。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关系都蛮近,但是打架分了家的兄弟之间,反而生分隔膜,互不来往。袁家这次分家后的情形,是一个例子。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全书目录链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