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1)
蒋闻铭
袁磊是六二年生人。家乡河渠纵横,算是水乡,不过河的两边都有坡,没有像乌镇那样临河空架的房子。县城没城没墙,有的是一条蛮阔的东西向的主街,长几千米的样子,号称十里长街。这个十里长街,现在自然是连影子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恐怕就连记得的人都没有了。
袁磊的儿时记忆,就从这条街开始。夹街两排梧桐树,两边有人行道。顺着人行道,有不少门面房,一半新一半老旧,还算整洁。整条街有三个十字路口,依次是东十字路口,中十字路口和西十字路口。在东十字和中十字中间,一条河横跨主街,跨河的桥,叫新东桥,是主街的一部分。
县城主要的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大多坐落在东十字和中十字之间。新东桥往西一百米,大街北侧,是人民剧场;袁磊隐隐的知道文革前县城有文工团杂技团,人民剧场是他们的演出场所。他也依稀有印象在这个剧场看过他们的表演,不过后来县文工团杂技团被解散了,袁磊就不知道这个剧场是干什么用的了。新东桥的另一边,往东大约两百米的样子,也在北侧,是邮政局,再往东一些,大街南侧,是电影院。袁磊小时候看的故事片,大多数是露天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什么的,跟这个电影院没啥关系。不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神采奕奕,满面红光,接见尼克松的新闻片,是在那里看的。
电影院往东半里,是一个丁字路口。丁字的一横,是主街,一竖是一条和主街差不多阔,南北向一里多长的短街,这条短街在主街的一头,是县政府大院的正门,另一头,是大操场。县里隔三岔五的群众大会,比如说枪毙犯人的公审大会,伟大领袖的追悼会,都在这里开。响应五二零声明打倒美帝国主义的示威,庆祝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九大的游行,也从这里开始。大操场东边,是县中学,也是老大的一片。从县政府沿主街再往东一里,离东十字不远,街北侧是大会堂,县里有规模的干部会,在这里开。这个大会堂离袁磊家近,有时候也放电影。人民剧场电影院大会堂的大门入口,都坐落在各自有几节阶梯,蛮大不小的水泥平台上,有些小气势。
东十字路口再往东,大街南侧,半里长的一段,四九年前是县衙。后来成了县招待所,有老大的一个院子。袁磊的露天电影,都是在这个大院子里看的。招待所还有老长的一面围墙。整个县城,有两处长围墙,一处是县政府的围墙,一处是老县衙的围墙。文革期间,是大字报的好去处。
说到这个大字报,文革开始袁磊小没赶上,他真正有机会见到读到成规模的大字报,是因为那个叫做深挖五一六,整文革造反派的运动。五一六好像是个秘密的反革命地下组织,遍布全国,所以要深挖。深挖五一六,把有嫌疑的人,集中起来办学习班,让他们交待谁是同伙。学习班的恐怖故事,各种的刑罚,小袁磊听得不少。围墙上读到的大字报,多数是进了学习班,被整得死去活来的倒霉蛋们的忏悔书。袁磊妈那一段时间,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有人咬她老公是五一六。这一段,是小袁磊仅有的文革中有些恐怖的记忆,不过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过去了。文革中其余的,就好像都是热闹了。特别是小学生排队,到大操场开会,一会儿欢庆,一会儿示威,红旗招展,敲锣打鼓,那叫一个热闹。
离开主街向外延申,有无数南北向的小巷,越往巷子深处,就越是脏乱,公共厕所一般在巷尾,那里总是有些臭气熏熏的。每一家的小院里,都有排污的阴沟入口,巷子的墙根下,隔一段也有一个。男人小解,通常就在阴沟口随意。
袁磊家往上几代开鞭炮店。鞭炮店的门面房,坐落在主街北侧,正对着县招待所,也就是过去的县衙门。 共产党来之前,什么人犯事被抓进了县衙,找人保释,会自然而然找到他们家。结果袁家上几代,多了一个算是外快的进项,日本人来了也不例外。不过这个事有风险。袁磊的三爷爷,有一次糊里糊涂到日本人那里保释一名新四军,被宪兵队逮进去关了三天,一家人吓得够呛。不过三爷爷说日本人蛮讲道理,弄明白了他是无心之过,真不是新四军,就把他放了。袁家打这以后的几年,再没敢捞过这样的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