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Lee 的逻辑总结,并结合宏观趋势给出一些可操作的指导性思路。
人口驱动
千禧一代将在 2035 年左右达到收入与消费高峰,这将形成类似婴儿潮一代 1990s 的长期人口红利。
意味着未来 10 年资本市场仍有强劲的“基本面底盘”。
AI 浪潮
AI 并非阶段性泡沫,而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驱动型”力量。
AI 渗透软件、SaaS、CRM 等关键领域,提高盈利能力与利润率,是估值上行的硬支撑。
以太坊与金融重构
ETH 被视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宏观交易,因为它承载资产代币化、金融系统去中介化。
与比特币的“储值逻辑”不同,以太坊更接近“基础设施逻辑”,更可能与 AI 结合,支撑下一轮金融市场运行方式。
市场韧性与六大冲击
即便面对疫情、通胀、加息、关税、地缘冲突等“六连击”,标普 500 盈利依然增长,估值基本稳定。
市场没有出现系统性下跌,而是回调即买点。说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都在支持牛市。
三重共振(人口、科技、金融) 提供了类似 1980–2000 年大牛市的环境。
过去的两次近 20% 调整都快速反弹,显示资金把下跌视为加仓机会。
只要企业盈利继续上行,市场整体并不算“高估”。
换句话说,现在更接近牛市前中段,而不是尾声。
主线资产:继续围绕 AI + 美股核心指数(SP500、NASDAQ、QQQ) 做底仓配置。
主题资产:逐步增加 以太坊(ETH) 的战略仓位,作为金融体系重构的“杠杆押注”。
人口红利受益:关注消费、医疗健康、住房改善等与千禧一代高峰期相关的行业。
持有 vs 交易:主仓长期持有,不轻易被短期回调洗出。
利用回调:每一次 15–20% 回撤都可视为加仓机会(延续“买跌”主旋律)。
风险对冲:用小部分资金做保护性 Put,或在利率、地缘事件风险集中时配置国债/黄金。
短期(1–2 年):AI 渗透带来的企业盈利改善仍在兑现,市场大概率震荡上行。
中期(3–5 年):ETH 与金融系统的融合可能出现制度级突破,带来估值重定价。
长期(至 2035 年):人口峰值与科技红利叠加,可能走出类似 1990s 的超级长牛。
美联储政策若出现超预期紧缩,可能制造中途波动。
AI 和 ETH 的故事若短期过热,可能导致阶段性泡沫破裂,但不改长期逻辑。
地缘冲突和政策风险会加大波动,但在“韧性市场”下通常不会终结牛市。
一句话操作纲领:
未来十年,保持核心仓位于美股指数 + AI 龙头,以太坊作为战略性配置;把市场的深度调整当作“定投 + 加仓”的机会,而不是恐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