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本质是权力—安全—效率三套逻辑的冲突与再平衡:
当一个既有霸权与一个快速追赶者在“技术—资本—产业—规则—叙事”五条赛道上同时博弈时,任何看得见的关税、清单、脱钩都只是手段;底层是“谁定义未来增长与安全的操作系统”。
第一性原理:国际秩序由相对实力决定,实力优势希望固化为规则优势。
目标:把“比较优势”变成“制度优势”(关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标准主导权)。
工具:贸易壁垒、长臂管辖、联盟协调、标准战(安全/隐私/绿色/补贴规则)。
结果:从“自由贸易最大化总蛋糕”,转向“安全可控下的可分配蛋糕”。
第一性原理:关键技术与要害供应链=国家安全资产。
技术层级:底层通用算力(半导体/EDA/设备)、关键材料、操作系统/协议栈。
供应链位置:谁能控制“卡脖子环节”谁就拥有议价权与威慑力。
策略选择:去风险化(de-risking)而非完全脱钩——在关键节点建立“冗余+友岸+在岸”。
第一性原理:任何产业政策若损害国内增长/就业,将缺乏长期政治燃料。
国内政治约束:产业空心化焦虑→再工业化、补贴法案、本土制造溢价。
外部溢出:盟友与第三国在价值链中“择价/择边”,形成新的成本曲线。
均衡点:在“成本上升”与“安全冗余”之间寻找社会可承受的效率—安全最优点。
第一性原理:在重复博弈中,双方通过“阈值管理”避免全面破局。
节奏:清单—豁免—谈判—再升级,形成“可逆可调”的阶梯。
边界:对彼此“核心关切”设定红线(军民两用、尖端芯片、通信基础设施)。
信号:用有限度制裁与许可释放“成本—收益”信息,测试对方底牌。
把所有新闻现象投影到这“五件套”上,会变得清晰:
技术:芯片、AI、大模型、操作系统与协议栈的主导权。
资本:产业补贴、出口信贷、主权基金、美元/本币体系的穿透力。
产业:新能源、药械、高端制造、云与边缘算力的价值链位置。
规则:数据流动、隐私、绿色边境调节税、补贴合规性。
叙事:安全与公平的正当性叙事,用以绑定盟友与国内民意。
深层耦合、表层分区:在大众品继续互通,在高敏关键层做“护城河+闸门”。
双套标准并行:技术与数据规则呈“双轨化”,互通靠“网关”而非完全融合。
友岸集群化:价值链按地缘—制度相近度重组,第三国议价权上升。
成本结构抬升:全球供给曲线右移,通胀底部抬高,制造资本开支更长期。
遇到任何贸易/科技/清单新闻,问自己三件事:
它在影响哪一条赛道(技/资/产/规/叙)?
它改变的是“安全阈值”还是“效率曲线”?
它是“规则固化”还是“谈判筹码”?
核心冲突:谁定义下一代增长与安全的“操作系统”。
根本约束:安全优先于效率,但不能无限牺牲效率(国内政治与全球通胀会反馈)。
现实路径:选择性脱敏 + 供应链分层 + 规则竞争 → 长期“竞合”而非短期终局。
顶层“权力—安全—效率”三角,底下映射“技/资/产/规/叙”五条赛道与问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