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游记 (8). 加拉塔石塔和塔克西姆广场
从香料集市出来,正值下午烈日炎炎的时候。没走几步就到了新清真寺(New Mosque,土耳其语Yeni Camii) 。当年香料集市是新清真寺的一部分,是为这座大型清真寺的开销筹款的。如今它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奥斯曼时期清真寺之一。虽然它名为 “新清真寺”,但实际上已有360年历史了。“新”是相对于当时已有的更古老清真寺而言。
我们那天决定走过金角湾的大桥,去看看北面的加拉塔石塔(Galata Tower,土耳其语Galata Kulesi)和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土耳其语Taksim Meydan)。这样,就没有时间到内部去参观新清真寺了。它外观的宏伟和(资料照片显示的)内部的富丽堂皇,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大型清真寺的水准。
我们走过跨度不大的金角湾大桥来到北边。现在金角湾南北有三座桥梁相连。据网上介绍,早在1845年,奥斯曼帝国就在此修建了第一座木桥。我们这次走过的加拉塔大桥是1994年建成的。桥上有很多人在垂钓。然而我看了一下成果,钓上来的鱼基本上都是巴掌大小。当然也是战利品,要带回家去吃的。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小鱼也是鱼,也有肉。
我们住的的旅馆,以及前三天参观的几处重要文化遗产,都在金角湾以南的“历史半岛”上,这里地形比较平坦。但北岸则不同,普遍是丘陵地带,向北逐渐升高成高地和起伏的丘陵。我们往加拉塔石塔走,感觉坡度陡然升起。
加拉塔石塔(Galata Tower)是伊斯坦布尔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这个塔有很长的历史。它最初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于公元 6 世纪修建,用作灯塔和瞭望塔。到了1348 年,热那亚人在此地重建石塔,作为当时的城防工事。该塔为圆柱形石砌结构,塔顶为尖顶圆锥形,具中世纪特色。奥斯曼帝国1453年征服伊斯坦布尔后,将其用作火灾瞭望塔。该塔高 67 米,塔顶距海平面约 140 米。如今已设有电梯,方便游客登上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360度 全景俯瞰伊斯坦布尔,其老城区、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
然而,当我们喘着粗气来到石塔旁时,才知道去观景台很不现实 — 已经快日落西山了,依然有至少一百多米长的队,有数百人等待登塔。而塔的观景台不大,容不下几个人。于是我们近观了一下,拍了几张纪念照,就开拔去塔克西姆广场了。路上还依依不舍回头再看。
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位于加拉塔石塔东北部约两公里处。由于这段路高低起伏,加之我们已经走了一天,所以这最后的几里路并不轻松。
塔克西姆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繁华的公共广场之一,它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主要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有人将塔克西姆广场比作伊斯坦布尔的“时代广场”。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与商业中心,而且庆典与节日活动也常在此进行,有时这里还发生政治集会和示威游行。
我们到达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很热闹,人很多。因为无法看清广场的全貌,有些细节也看不太清楚,我旅游后看了些资料照片。广场正中央是著名的独立纪念碑(Cumhuriyet Aniti),它正反两面展现不同主题:正面(面向独立大街)是国父凯末尔将军与战友身着军装,象征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胜利;在纪念碑的背面,凯末尔着西装出现,象征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世俗化。
在塔克西姆广场,还能观看和乘坐Nostaljik Tramvay ,即Nostalgic Tram(怀旧电车)。这种电车复原了100多年前的有轨电车原型,虽然只有1.6公里的线路,却是一个独特的旅游体验,象征着伊斯坦布尔的怀旧气息。
在夜色下,最醒目的是2021年刚刚落成的塔克西姆清真寺(Taksim Camii),它是所谓新奥斯曼风格,配有两座宣礼塔,可供4000人礼拜。这可能是在保守的埃尔多安政府治下,近年来土耳其走向保守的一个表现。有人担忧其改变塔克西姆广场世俗、现代的象征意义。如今,它在广场上与独立纪念碑相向而立,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