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意大利游,从文化说起 (上)
日前乘Viking Ocean Cruise参加了一次环意大利游,起点是威尼斯,终点是罗马,中间包含停靠克罗地亚Sibenik的一站。虽然我们自己安排了4天威尼斯、5天罗马的自由行,但前后一共也就两个星期,跑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地方。对于意大利这种历史和文化厚重的地方,这样的旅行节奏不是最理想的。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我不喜欢“打卡”这个新词,但这样走马观花,如不在知识上做一点准备,并在旅游过后对不明白的事情再作些查询,那就真是“打卡”了(只可惜我除了跟国内家人分享几张照片,不发什么“朋友圈”。)。从一个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地方旅游回来,如果干喊几句“太美了”、“太壮观了”,恐怕过于贫乏了。若如此,还不如在youtube上画饼充饥,省心又省钱。
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只有钻研成“专家”以后,才配去旅游。我只是建议最好不要完全头脑空空、心中一抹黑就出门,如此而已。就我自己来说,在宏观方面我的欧洲历史知识很差,罗马/意大利史当然不用说了。所以旅游前,我在这方面稍稍补了一点课。另外过去听说过意大利“北富南穷”,这次因为除了威尼斯和罗马,其他所到之处都是南方,所以出门之前了解得更为具体。这些宏观方面的知识,与具体的旅游“攻略”(比如“罗马必去的N个景点”)完全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
过去我头脑中有一个不知来自何处的看法,即今天的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延续。这种观点其实过于简单了。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小城邦,后逐步扩张,大致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并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两千多年来,这片土地上充满着征服与被征服,扩张与防御、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西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后,意大利经历了北方蛮族入侵、中世纪的分裂.。到了14-16世纪,起源于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等地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和整个人类在随后几百年(直至今日)里,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意大利共和国”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它于二战之后的1946年才成立。此前80年,因为民族主义的觉醒,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有了以“意大利”为名称的统一国家(1861年),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一战以后,墨索里尼在上台作为政府首脑。他尽管做过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但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却跟随希特勒,把国家引入了法西斯主义的深渊。然而与日本王室执迷不悟不同,意大利王室在1943年罢黜了墨索里尼、解散法西斯党、脱离轴心国阵营。这样使得意大利避免了战败国的厄运,并迎来了1950年代经济的大发展。
尽管意大利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存在了160余年,但意大利其实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起源的国家,其南部和北部很不一样,比如西西里岛(也包括南部的大片地区)广受希腊、 拜占庭、日耳曼和阿拉伯文化的多重影响。而意大利北部,尤其是米兰(Milano)和都灵(Torino)所在的皮埃蒙特-伦巴第平原地区,传统上属于“上意大利”,其文化是多重欧洲文明长期交汇、重叠的结果,主要受凯尔特、罗马、日耳曼、法国和奥地利等文化的影响,所以意大利南北文化极不相同。而意大利语(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在建国时仅为精英的书面语,民众多讲地方方言(如那不勒斯语、西西里语、威尼托语),相互难以沟通,其鸿沟比中国方言之间要大得多。
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人的国家认同感是比较弱的,意大利人一般是先认同自己是“米兰人”、或“那不勒斯人”、或“
侃历史和文化经常是比较干涩的,先打住,南北差异的话题下次再说。下面帖些我这次拍摄的“小品”,大场面以后具体介绍旅游地时再贴。“小品”虽小,同样可能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威尼斯的“名片”贡多拉(gondola)手划船。

再来一张gondola,位于圣马可广场外比较宽阔的水面。背景是San Giorgio Maggiore岛上的教堂和钟楼。

威尼斯清晨的鱼市,商贩正在上货,顾客还很少,一只海鸥乘机偷食。

在威尼斯,我吃到了最新鲜的海鲜。

连接当年威尼斯总督宫(Palazzo Ducale)和监狱之间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在夜间显示出几分阴森。

威尼斯的Murano岛,一艘仿古游船和一只寻找厕所的小狗。

威尼斯的Murano岛,一对夫妻抱着婴儿路过一个黑洞洞的大门。那家成立于1854年的Toso Brothers,至今依然是一家知名的玻璃艺术品公司。

威尼斯的Burano岛色彩斑斓,源于一家家住户和商铺的精美。


Sibenik是邮轮停靠的克罗地亚一站,它的古城墙记录着不平安的历史岁月。

Sibenik一座教堂的钟楼。

Sibenik边上有个仅有有500人的海滨小城Skrakin,是个宁静优美的地方。

克罗地亚的Krka国家公园里,一条条瀑布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是“三尺”、“三十尺”的秀美。下面这张照片有点抖动,这种情况我一般直接删了,但这张我不忍丢弃。

克罗地亚Krka国家公园,一只鱼鹰正在寻找猎物。

在南方重镇巴里(Bari)港,储存谷物的巨型仓桶跟艺术联系起来了。壁画由澳大利亚画家Guido van Helten于近年完成,人物都是巴里的普通民众。

巴里城外亚得里亚海上的一艘货轮。(注:意大利东面的地中海常被称为Adriatic Sea,而意大利半岛本身又常被称为Apennine Peninsula(亚平宁半岛)。)

在Ostuni“白城”,处处可见这种因地制宜的“三轮的”。

White City里的一个街角小店。

小城Alberobello因其独特的Trulli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遗产”在鲜花的映衬之下,更显不同凡响。


哈,我真想过类似的问题,但我不担心海鸥 。。。这世上最值得担心的,还是无翅二脚兽。
Thanks 7g.
I let AI give me a 500-word summary of "The Dead Lagoon". It seems a very appealing novel.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AI's abstract is -- "The city remains beautiful but trapped between water, memory, and decay." -- very contagious words!
I read about Venice in "The Dead Lagoon," a mystery by Michael Dib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