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07.《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

(2025-02-10 20:28:41) 下一个

《摸鱼儿(1)·雁丘词》

元好问

乙丑(2)岁赴试并州(3),道逢捕雁者云:“今旦(4)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5),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6),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7)生死相许(8)?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9)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10)影向谁去?

横汾(11)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12)。招魂(13)楚些何嗟及(14),山鬼(15)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16)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17),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  【摸鱼儿】:又名【摸鱼子】、【买陂塘】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片116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2.  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当时元好问15岁。

3.  并 (bing1) 州:即今太原。

4.  今旦:今天或今天早晨。

5.  识(zhi4):标志、标记。

6.  宫商:音律。

7.  直教:竟使。

8.  许:陪伴、跟随(因婚配)。

9.  就中:这其中。

10.只:孤单。

11.横汾:横跨汾河。

12.招魂:迷信的说法,即召回死者的灵魂。

13.楚些(suo4):《楚辞·招魂》中,句尾皆有语气词“些”字,所以称“楚些”。

14.何嗟及:悲叹有何用。

15.山鬼:出自《楚辞·九歌·山鬼》,此处指雁魂。

16.未信:不信。

17.骚人:诗人。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元好问是金朝至大蒙古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北魏皇室后裔,诞生于一个书香家庭。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 但他科考极不顺利,长达15年不第。直至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才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被蒙古灭国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元好问逝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享年67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坛的盟主,又是金元换代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长诗、文、词、曲。尤以诗作成就最高。他的 “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是杜甫以后罕见的。除了学习杜甫,元好问的诗也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他的诗风格豪壮、清雅、不事雕琢。他的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词的题材也是金词坛最丰富的一家。他的词在苏轼和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和婉约风格。

元好问辑有《中州集》10卷、《遗山先生文集》40卷、《续夷坚志》4卷、《遗山乐府》3卷、《遗山先生新乐府》5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元好问的诗词代表了金元两代的最高水平。今存诗1361首,存词377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宋雨:在一开始拟定这个系列中包括的诗词和作者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元好问。因为他并没有在唐朝、五代十国和两宋生活过。但是我们后来毫不犹豫地把他加了进来。你给大家说说原因吧。

唐风:的确是遗漏。不错,元好问不属于唐朝、五代十国或宋朝,他公元1190年出生于被金国占领的北方。那时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63年。在他44岁时(1234年),金国被崛起的大蒙古国所灭。他又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去世时南宋依然存在,所以那时也还不是元朝。

宋雨:也就是说,依照生卒年,元好问的一生都活在“南宋”这个时间段里。只不过他是一位居住在金、蒙的“北方人”。他是一位在历史和文学(诗、词、文、曲、小说等)上都有杰出的成就文学家,堪称一代文豪。从宏观的角度看,他的成就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这一点与李杜苏辛是一样的。

唐风:近代史学家缪钺在《元遗山年谱汇纂》中评价道:“(元好问)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 ” (后两句的意思是:不但元、明之后无人可比,而且自两汉以来,可比肩者也罕见。)这样一个写得好诗词的大学问家,当然是不应该被遗漏的。

宋雨:我过去对金朝的了解不多。只知道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帝和整个王室,以及数万之众被掳至北国,受尽凌辱。这样一个野蛮的民族入主中原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使那里的人民非常困苦,甚至在死亡线上挣扎。很难想象那样的环境下会有像样的文化,能出现文坛一代宗师。后来通过学习,我才发现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这种理解与元好问生活的那个时期的情况,更是大相径庭。我们有必要把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跟读者简单交代一下。

唐风:对,了解一下金朝大致的情况很有必要。纵观金朝120年历史,虽然上层和王室的争斗经常比较激烈,甚至十分血腥,但有金朝的治国方略有三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行政上仿效汉制,文化上迅速汉化,以及通过科举等形式广泛吸纳人才。金国的第三任皇帝金熙宗(完颜亶)于天眷二年(1238年)行政上接受汉制,建立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三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宋雨:下一任皇帝海陵王完颜亮,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继续提倡汉制、汉化,君主权力进一步集中。他将金朝国都从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至燕京,使北京地区第一次成为中国首都。女真人大量内迁,生活方式由渔猎改为农耕,也进一步推动了金朝汉化的进程。

唐风:早在1124年,也就是靖康之变前的3年,金国就开始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一百多年间金国共科考43次,共吸纳约1.5万名人才。在北宋被灭后的一段时间里,北方的学子不愿参加科考进而为金人服务。于是出现过金朝官员上门抄检儒生,押赴考场,强迫应试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也反映出金国入主中原后求贤若渴的心态。

宋雨:强迫毕竟不是办法,关键还是要赢得人心。金朝积极推行贵族汉化,鼓励贵族招收汉族饱学之士教导子弟,而且保证进士及第者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科举取士政策的推动下,辽末状元韩昉、金朝首位状元刘撝等文人以及很多著名学人,均成了贵族的座上宾,负责各大皇族的下一代的教育。完颜亶、完颜亮两位皇帝也是小从受到汉学士指导,诗文均有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现在在网上就可以查到他们的一些作品。

唐风:海陵王完颜亮之后的君主是金世宗,他在位近30年,是金国历史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节俭勤政,重视生产和民生,并扩大了科举规模。当时百姓评价他是“小尧舜”,说明他深得民心。金世宗的继任者金章宗,已和宋朝皇帝无多大的区别,他是一位“文艺皇帝”,热衷搞各种文化沙龙。他模仿宋徽宗的瘦金体可以乱真。现在有人笑称他是徽宗的“转世灵童”。

宋雨:金章宗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提倡儒学,完善科举,健全法制。世宗、章宗这50年是金朝的鼎盛时期,金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将这个盛世合称为“大定明昌之治”。当然,北方的这种繁荣,恐怕比起南宋江南的繁华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在那样的氛围下,容几张书桌,产生一批文士完全没有问题。元好问恰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唐风:除史学方面的贡献外,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他自己也最为看重),尤其是他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大量“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元好问也是金国第一词人。他在词的创作上学习苏轼、辛弃疾,兼有豪放、婉约的风格。他的词题材极为丰富,凡可入诗者皆能入词。他的词以长调为主,多面向现实。元好问的爱情词数量虽然不多,但多别具一格的,其中最为著名就是他早年写的《摸鱼儿·雁丘词》。

宋雨:这首词有一个很长的词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乙丑岁”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当时元好问15岁。“并州”即今天的太原。“宫商”指音律。“宫、商、角(jue2)、徵(zhi3)、羽”是中国古代五声音调的名称,类似简谱中的1、2、3、5、6 。成语“五音不全”也来自于此。

唐风:这样的一个详尽的词序,显示这是一篇很严肃用心的作品。而且就此词来说,只有了解了这样的背景,读者才能对词有更好地理解:“泰和五年,我到太原参加科考,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我把它杀了。另一只漏网的雁哀鸣不已,不肯离去,居然撞地而死。’我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把这对雁葬在汾河岸边,堆些石块作为标记,称之为‘雁丘’。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我也作了一首《雁丘词》。因为旧作不协音律,故今将其修改定稿。

宋雨:词的开篇,“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显示出大雁殉情这件事给词人极大的震撼。 “直教”的意思是“竟然使”。这种跨种系的、似乎人类才有的感情和行为,让作者感动而又觉不可思议。这里面,恐怕也有15岁的元好问对“情”的思索和他对真情的向往。元好问个人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呢?

唐风:元好问一生有两段婚姻。元好问17岁时娶发妻张氏,属于门当户对。岳父张翰后来官作得很大。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张氏生下一子三女。不幸的是她在元好问41岁时病逝了。元好问非常悲痛,为她写了好几首悼亡诗词。

宋雨:“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大雁秋天南飞,春天北归。所以词人称这一对雁是“双飞客”。有的词解中将“老翅”解释成“逐渐老去的翅膀”,恐怕是不确切的。我认为这两个字意思是“长期相伴的比翼鸟”,“翅”作借代用,这样与后面“几回寒暑”相配,意思是“长期相伴的比翼鸟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寒来暑往。”

唐风:下面由雁的比翼齐飞转而说人间的事情。如果说“欢乐趣,离别苦”还是一般的人间情感的话, “是中更有痴儿女”则是非同寻常的例子。“是中”意思是“这其中”。 “痴儿女”有何所指呢?当然,它可以泛指痴情男女。但元好问有一首《秋雁词》的“姊妹篇”《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其词序中说:“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因为两首词都是写金章宗泰和年间的事,此处“痴儿女”可能是指那对跳水殉情的男女。

宋雨:后面4句,“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是以拟人是方式在回到那只殉情大雁的角度,去述说它的心语和抉择:孤雁你应心中一定在想,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重山峻岭下的暮色晚景,我形孤影单地为谁去奔波呢?

唐风:是啊,永失爱侣,形单影只,漫漫长路上再也无人陪伴,孤独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里词人强调爱情的珍贵,显示殉情是一种类似理性的抉择。当然,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可能出现突然地、意想不到地失去爱人、亲人的情况。这时候,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恐怕不是理性的、明智的选择。斯人已去,生活还是应该继续的。

宋雨:词的过片没有太大的转折,头三句“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借助景物描写,渲染大雁殉情的地点的萧索。“横汾路”即横跨汾水的道路。这里暗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汉武帝当年浩浩荡荡,鼓乐齐鸣,现在却萧条冷落。荒野中的烟雾依旧笼罩着平林。

唐风:“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两句,“招魂”和“山鬼”分别出自《楚辞·招魂》和《楚辞·九歌·山鬼》。“些(suo4)”是楚人在文中常用的语气词,所以这里称为“楚些”。人们悲惋地给殉情大雁招魂,然而死去不能复生,又有何用。大雁的魂魄只能在风雨中独自哀鸣。

宋雨:后面三句“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礼赞大雁的不朽:(这样伟大的爱情)老天也会妒慕的。我就不信,它们会与莺儿燕子这些普通的鸟雀一样,死后就简简单单地归于黄土。

唐风:结句“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不仅是进一步称颂大雁,而且点明了他所做的一切的目的。词人将一对大雁的遗体从捕雁人手中买下,葬在这个当年萧鼓阵阵的汾河畔,垒起石头做成“雁丘”,就是想供千年百代后的人们,饮后狂歌之中,前来凭吊。

宋雨:当年元好问的“雁丘”当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近年建成的太原市汾河公园里,人们确实以《摸鱼儿·雁丘词》为核心要素,建造了“雁丘园”。在该园的中心草坪上,元好问的小石块变成了两块数吨重的巨石。两石相依,上面刻有“雁丘”二字。但每日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前来凭吊,虽未必是文人骚客。

唐风:这是一首借咏物而抒情的长调。词通过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和高妙的气氛烘托,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颂歌。从写作手法看,词人的确引入了以诗为词的东坡词和以文为词的稼轩词的特点,从多角度叙述和抒情,并合理使用典故。词的语言深沉跌宕,集婉丽与雄浑为一体。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评元好问词 “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本词很符合这样的评价。

宋雨: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也非常符合本词的特点,它虚实结合,层层相扣,有时词人刻意模糊人与雁、写景与抒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词人在“造境”和“写境”两方面交相呼应,使得这首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

唐风:学界称元好问是“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因为他是宋金对峙时期的大文豪,在史学和诗歌方面贡献巨大。他的词相比而言略微次要。这首《秋雁词》又是他在15岁少年时期的作品。然而就是它,成了元好问在今天最有名望的作品。其名声似乎盖过了他的几十卷大作,成了他的“名片”。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元好问若是地下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本周,适逢中国古代“情人节”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Valentine's Day)接踵而至。这篇《摸鱼儿·雁丘词》恰好应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