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十年

记录在美国三十年的点点滴滴:女儿的成长;在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在美国教学中所了解的美国学生;个人感情经历。
正文

八十年代日记摘抄 (一)

(2023-08-25 23:20:29) 下一个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四日

调研的第一站自然是北京。

北京我是来过多次的。长城、故官、颐和园早已游过,也再无兴致多看。那天想着从來没去过圆明园,便拿着地图问路。一位路边卖瓜子的老太太说,“不知道!”然后,马上回过头去对她身傍的另一个卖东西的大声喊道:“这些外地儿人真能走,净找些我们听也没听过的地方!”

我笑了。我喜欢北京人的口 音,那种天然的,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的腔调。生为人,无论他的地位如何,无论他美与丑,无论他贫穷与富有,只要他自己不消失这份生存的骄傲,便是有个活头儿。

我愿意在夕阳夕下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去天安门广场呆坐。我爱那宽阔的广场,神秘的金色的霞光,我爱那纹丝不动、雕像般的护旗战士,我爱那高高飘扬的,庄严得使人落泪的国旗。咳,“那些美丽得令人伤心,亲切得令人断肠的东西”。

那天我坐在那里胡乱地感慨着,一位东欧史专业的同学在傍边不断地与我闲聊。我因为不愿意说话,便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说:“帮忙,给买几个冰淇淋吧”。他没有接钱,也没看我,站起来,悠然地去了。

看着他走去的背影,我猛然想起了董海。记得在本科读书时,有一次我们系和物理系的男生篮球比赛,我们都站在后面观看,董海当时坐在前边的草地上。第一场我们系输给了物理系,好多人急得够呛。有人对董海说,“你打得很好,为什么不上?”董海坐在那里摆摆手说,“好久不打了,不行了。“ 别人还是相劝,董海就只是摇头。我走到董海旁边,坐下来,问他:“为什么不上?” 董海笑了一下儿,说,“老了”。我说,“怎么会呢?”董海什么也没说,也没看我,站起来,就这样悠然地去了。

我们系反转地赢了。

 

****************************

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

今天去了小说《红岩》中描写过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看到了我小的时候崇拜过的英雄们殉难的地方。在看破了一切的今天,望着那些留下的男男女女的照片,我仍然止不佳一阵阵浑身发颤:那些男子都那么年轻、英俊、文雅;女子们都那么美貌、活泼、清秀。不管他们的理想成功与否,不管他们的事业正确与否,他们是甘愿为自己的理想献身的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显得生命的可贵。我敬佩为了信念,为了他人能献出生命的人。为了某一个人(如爱情)、为了大多数人(如革命)、为了一种信念(如宗教),不论为什么,能超于生命,是可敬的。我极愿能为了点儿什么去超越我自己的生命,当我死去的时候,能含笑,满足地合上我的眼睛。

舒婷说,“生命应该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优愁。” 也许是我把生命都留给自己了,所以拥有的也就都是忧愁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