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惘然纪》和 《童言无忌》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张爱玲就属于那个不幸的人,而且她用一生也没能治愈她的童年。
张爱玲晚年把自己困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夏志清帮她介绍的在大学语言研究室的工作,她也是夜半无人时才去一趟办公室找些资料。她说: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就会理解我的现在。那么就让我们聊聊张爱玲的童年吧。
张爱玲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晚清重臣、近代重要的政治家李鸿章的女儿。这背景能把人能吓个跟头。
所以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张佩纶的儿子,李鸿章的外孙。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小姐 (军门即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官员)。
美丽知性的大家小姐黄逸梵嫁给了名门后代张志沂,可谓是金童玉女,门当户对。
可惜门当户对不等于婚姻美满。黄逸梵是一位受过西式教育、思想浪漫、追求独立的新女性。而张志沂是一位接受传统教育、不求进取、抽大烟逛窑子的公子哥儿。两人水火不相容。在张爱玲四岁和她弟弟三岁的时候,黄奕凡借口陪伴小姑子留学,远走英国。
在她抛下一双儿女,扶栏痛哭,远渡重洋的那一刻,便注定了黄逸梵一世的漂泊,也定格了她的一双儿女一生的顾盼和失落。
在母亲出洋留学之前,张爱玲对母亲有着片段的记忆,那些记忆是美好而宁静的:
有她的时候,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私语)
随着母亲的离去,幼小的张爱玲对母亲的记忆也逐渐遥远。父亲很快有了比他年龄大的妓女做姨太太。姨太太名唤老八,生得苍白的瓜子脸,模特样的高挑身段。姨太太很抬举幼小的张爱玲,常领小爱玲去见她从前的姐妹,也带她见裁缝量做漂亮的衣赏。
她替我做了顶时髦的雪青丝绒的长袄长裙,向我说:“看我待你多好!你母亲给你们做衣服,总是拿旧的东拼西改,哪儿舍得整幅的丝绒?你喜欢我还是喜欢你母亲?”我说:“喜欢你。” 因为这次并没有说谎,想起来便觉耿耿于心了。(童言无忌)
张爱玲和这位姨太太没有相处多久,留下的记忆却是香艳而愉快的。当这位姨太问起张爱玲她和她母亲她更喜欢谁时,幼小的张爱玲选择了这位姨太。张爱玲的这句回答,”我喜欢你“ 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的童言无忌,记忆中她却把这看成是对自己母亲的一种背叛。这种纠结的自我谴责不仅在她二十四岁的《童言无忌》中提到,而且在《小团圆》中再次提起。
”喜欢你。” 九莉(张爱玲)觉得不这么说太不礼貌,但是忽然好像头上开了个烟囱,直通上去。隐隐的鸡啼声中,微明的天上有人听见了。(小团圆 )
可惜好景不长,这位香艳的姨太太不仅吸鸦片赌博,而且性情暴烈。她与张爱玲的父亲大打出手,把他砸得头破血流。很快她被赶了出去。
在张爱玲九岁的时候,母亲回国探亲。父亲张志沂决心洗心革面,戒赌戒毒戒嫖,好好过自家的日子。
这样,小爱玲记忆中的那位女神般的母亲又来到她的生活中了。
爱玲的母亲是一位身材玲珑眼睛深深面部棱角清晰的美女。她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举止言谈都有着传统大家闺秀所不具备的冷傲及优雅。她带回几箱子的东西:艺术品,首饰、时装和咖啡。她把房间布置成有西方情调的沙龙。她弹钢琴、说英文、唱歌剧,还聚集一帮奇奇怪怪的雅士品咖啡谈艺术。
小爱玲躲在一个角落里,兴奋地观察着一切。妈妈就是她的榜样,妈妈的生活就是她的理想。她飞舞着旋转着等不及长大,等不及涂口红、穿丝袜、带上琳琅的首饰的日子。
母亲却很不满意这个土气的孩子,她上下打量着小爱玲,皱着眉头说,“她的刘海怎么这么长?袜子怎么这么紧、这么硬?”
小爱玲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她望着美丽的母亲,下决心有一天要成为美丽的天鹅。
母亲也决心把小爱玲培养成一位独立高雅的女性。她和张爱玲的父亲谈判,要张爱玲学英文、学钢琴、学绘画,去贵族学校。她认为张爱玲的弟弟可以放手让他的父亲去管教。女儿的教育她却不能放弃。在西方的生活和教育使她坚信,女性一定要受好的教育,要独立,这个社会不全是男人的,女人也是人,独立的人,绝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张爱玲的父亲为了让妻子回归家庭,暂时答应了所有的条件。他努力了一阵子,结果根本不行。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作为一个阔少,他家仆围绕,毫无生活能力。他抽大烟,逛窑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发现他根本无法妥协和接受留洋归来的妻子的强势和做派,结果又捡起了大烟,持续他颓废的生活。两人开始口角不断,小爱玲在楼下常听到楼上的父母吵得硝烟弥漫、鸡飞狗跳。
小爱玲是站在母亲这一方的。她觉得父亲周围的一切都是腐朽的、缓慢的、阴森的、烟雾弥漫的。而母亲的光环是耀眼的、有色彩的、向上的、令人兴奋的。
我最初的记忆之一是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翡翠胸针,我在傍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童言无忌)
母亲像一阵旋风,吹起了小爱玲心中的涟漪,像一道光照亮了小爱玲缓慢平静的生活。然后,很快,母亲和父亲就离婚了。黄逸梵又开始了她流浪的路途。她去了法国,把小孩子们重新仍回到原处。
在她离开的时刻,张爱玲回忆说,她当时觉得是应该哭的,可是哭不出来。她知道母亲可能在想,“这孩子怎么这么冷!” 可是就是倔强地不肯哭。等船开走了,离开了好一会儿,小爱玲才止不住放声大哭,她是哭给自己看的。
张爱玲又回到了平静如水、无波无澜的生活。
张爱玲和弟弟有各自的保姆照看。父亲那段时间脾气不错,他似乎也做着努力:
他成天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转圈子,像笼中的走兽,一面不断地背书,滔滔泊泊一泻千里,背到末了大声吟哦起来,末了拖得奇长。只要是念过几本线装书地人就知道这该费多少时间精力。(小团圆 )
他叫她替他剪手指甲。“剪的不错,再圆点就好了。”
她看见他细长的方头手指跟她一模一样,有点震动。(小团圆)
父亲听她背诵古诗。他趟在那里,抽着大烟,身边堆放着报纸,听张爱玲背到,”商女不知亡国恨,” 便流下了眼泪。
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私语)
很快,父亲决定再娶新人。新太太是一位自由恋爱曾遭到父母反对而没有成功,最后等到年龄大些的大户人家小姐。
自从张爱玲有了继母,她无忧无虑的童年就结束了。
继母也是个抽鸦片的人,张志沂和继母志同道合,两人每日趟在一起,在烟雾中消磨生活。
继母脾气古怪、喜怒无常。张爱玲多数的日子是在教会住宿学校。那段时间张爱玲是压抑而忧郁的。
有一个时期在继母治下生活着,捡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混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 —-- 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一大半是因为自惭形秽,中学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童言无忌)
继母来到家庭后,父亲对张爱玲的态度也逐渐变了:
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童言无忌)
后母不仅性格乖戾凶悍跋扈,且有能力把张爱玲的父亲和弟弟收拾得软弱而服帖。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 (弟弟)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我丢下了碗到隔壁的浴室里去,插上了门,无声地抽咽着。
这类的事,他(弟弟)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童言无忌 )
小爱玲开始怀念起母亲,向往着有一天能像母亲那样,远走他乡,离开这个压抑的地方。那时母亲在她的心目中,仍是爱和放飞的象征。
有天晚上,在月亮底下,我和一个同学在宿舍的走廊上散步,我十二岁。我郑重地低低说道:“我是 … …除了我的母亲,就只有你了。” (童言无忌 )
显然母亲在张爱玲的心中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母亲终于又回来了,还是那么美,那么浪漫。虽然对张爱玲又有了一番审视,表示了不满。但还是教育张爱玲,女孩子一定要靠自己。要独立,要受好的教育。
有一天,张爱玲要去姑姑家见母亲,告知了父亲,父亲没有反对。隔天,张爱玲从姑姑家回来的时候,继母说,你说走就走,说回就回?你把谁放在眼里了?张爱玲说,去了姑姑家,和父亲说过的。继母举手就扇了张爱玲一个耳光,怒骂道:你在和谁说话?张爱玲用手下意识地挡了一下,继母便大吵大闹,说张爱玲动手打她了。
张爱玲的父亲闻听,便下楼怒打张爱玲,后来把她关在黑暗的小屋里。张爱玲在小屋里呆了几个月,得了疟疾,差点儿死掉。
期间,姑姑来为张爱玲说情,结果也被她哥哥给打伤了。
在张爱玲被关起来的几个月里,她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不重要,生如朝露死如蝼蚁。只有十二岁的张爱玲,一下子就成熟了,长大了。童年一下子就没有了,满目的残酷,满心的创伤。在一个守门人不小心的夜晚,张爱玲偷偷地跑到了姑姑家,再不认这个父亲和这个家。
张爱玲的父亲其实不是一个坏人。这个无能的富家子弟,由于任性,吃了鸦片,不仅守不住家业,连家业也败了。他的老婆瞧不起他,和他离婚,让他颜面丢尽,气急败坏。他的再婚并没有让事情 变得更好。财产只出不进,抽着鸦片就如绕着纸钱。他自己也是瞧不起自己的。到最后,他自己也恨自己。一个自己都不爱的人,当然也无能力爱自己的孩子。他对自己的鄙视发展到对自己的愤怒,对自己的愤怒又转发到对孩子的暴力。他这样对孩子施暴、对妹妹下狠手,这样不管自己的女儿的死活,把她关在小黑屋里,这一切,都表明他已经脱离了本来的性情,到了疯狂的边缘。
张爱玲在后来的自传和小说中一再细写她被关在暗室里几乎死去的场景。在小说《半生缘》中,她借女主慢桢被家人囚禁的情节描绘了自己当初被锁在暗室的情景:
她扶着窗台爬起来,窗棂上的破玻璃成为锯齿形,像尖刀山似的。花园里有一棵紫棘花,枯藤似的枝干在寒风中摇摆着。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听人家说,紫棘花底下有鬼的。她要是死在这里,这紫棘花下一定有她的鬼魂吧?反正不能糊里糊涂地死在这里,死也不服这口气。房间里只要有一盒火柴,她真会放火,趁乱也许可以逃出去。(半生缘)
逃到了母亲的住处,张爱玲以为终于逃出了苦海。可是,她母亲的经济和处境并不乐观。她母亲理智地和张爱玲分析:你要想好了,我的经济条件并不如你父亲,如果你跟着你父亲,虽然受些委屈,可是花钱会方便些。
中学毕业后跟着母亲过。我母亲提出了很公允的办法: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服上。(童言无忌)
张爱玲选择了受教育,并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赚钱,要翻身,不让母亲失望。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爱玲和母亲的相处并不愉快。这种不愉快,一部分是因为张爱玲的倔强和敏感,另一方面也来源于黄逸梵本人的个性:她实在是个不愿意表达爱,不肯暴露温暖的母亲。她永远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张爱玲,永远让张爱玲觉得她在权衡到底为这个孩子牺牲了那么多,值不值得,“一天到晚掂斤播两看她将来有没有出息。”。
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要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碎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童言无忌),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爱玲的母亲就这样来来去去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她是在张爱玲的生活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也是伤害她最深的人。张爱玲对母亲由敬仰到冷静地观察,到受伤,到不屑,到冷酷,这一切都是在这一次的相见,一次次分离所形成的。
黄逸梵是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主张男女平等,鼓励女儿独立,成功;另一方面,她又保持着中国家长的内敛、保守的姿态。在行为和语言上不肯表达她对孩子的应有的爱。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母亲本来是特意到香港去看张爱玲的。可是她却拿捏着:
蕊秋 (母亲)只在房门口望了望,便道:“好了,我还要到别处去,想着顺便来看看你们宿舍。” (小团圆 24)
正当张爱玲相信了母亲,她不过是路过香港顺道来看看女儿的,却又发现,母亲在香港呆了些日子,到处奔走找熟人,求他们关照张爱玲。
当一位学校的外籍教师因为张爱玲的学习成绩优秀,资助她百八港币,张爱玲告诉这消息给母亲时,黄逸梵说,
“这怎么能拿人家的钱?要还给他。”
九莉(张爱玲)着急起来。“不是,安竹斯不是那样的人。还他要生气的,回头还当我 。。。误会了。” (小团圆 )
每当谈起钱,黄逸梵总是清高而不屑的,而现实中她又总是为钱所困,窘境中谈情操总是让人尴尬。
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的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童言无忌 )
外籍教师资助的这八百港币,张爱玲偶然发现她母亲把这笔钱输在赌桌上了。张爱玲对此非常愤怒,她认为母亲虚伪而任性,并下决心以后要偿还母亲为她花的所有费用。
其实张爱玲大概是有所误解的。黄逸梵告诉张爱玲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钱,不过是担心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好处,以免吃亏上当。她后来在赌桌上输掉这笔钱也大概是始料不及的。在赌桌上有南希夫妇,大使夫妇。黄逸梵是托付他们在香港照看张爱玲的。黄逸梵大概不愿意显露她已经经济窘迫,甚至玩不起牌。人微言轻,一个经济窘迫的女人,如何去托付别人在战乱中去照看自己的女儿。后来在香港沦陷时,那对大使夫妇也确实去看望过张爱玲。
黄逸梵高傲生冷,说话从来不会柔软。她看到张爱玲和朋友炎樱非常要好,关系很近,便暗示提醒女儿不要有同性恋的倾向。这事儿同样引起张爱玲的反感:
反正她自己的事永远是美丽高尚的,别人无论什么事马上想到最坏的方面去。(小团圆 )
更有一件让张爱玲不能释怀的事儿:在张爱玲十七岁的时候,她在学校得了伤寒,母亲本来是要和男友一同去欧洲的,可是女儿生了重病,她只好留下来照顾女儿。女儿的病需要住院,需要钱。她找到熟人医生,给张爱玲看病。可是她压抑不住心中的烦闷,出口抱怨道:
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小团圆)
母亲这样的恶语诅咒,让张爱玲震惊也失望。她看着母亲和医生暧昧的动作和表情,非常的瞧不起,爱也就这样一点点地消磨着。
多年以后,当有一次姑姑提到那次生病,说她母亲当时没有钱,只好和追求她的医生发生暧昧,目的是免费为张爱玲治病,张爱玲听后十分震惊。难怪母亲当时会那么歇斯底里,对于一个对金钱不屑、清高至极的人,为了给女儿治病而献身肉体,是何等的屈辱。
有些事是知道得太晚了,仿佛有关的人都已经死了。九莉 (张爱玲)竟一点也不觉得什么 —-- 知道自己不对,但是事实是毫无感觉。感情用尽了就是没有了。(小团圆)
黄奕梵一直想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高雅的上等女孩,可惜张爱玲从小就跌跌撞撞,不会做事情。有一次张爱玲帮着母亲布置房间,小心翼翼地地弄平地毯,以免打碎东西,结果母亲惊骇道:
“你这是干什么?猪!”
母亲当着客人的面骂自己的女儿是 “猪” 实在有些过分。张爱玲当时 “只好略带微笑,再把沙发椅往回推。” ”心理羞愧到极点“。
张爱玲多次用“亲密而恐惧” 来形容母亲的这种喜怒无常的举动。黄奕梵常说,“你有些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连你父亲都还不是这样。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
张爱玲的母亲也许就像很多的传统家长一样,对女儿不加思考地训斥,实则实在是恨铁不成刚,想让女儿更好罢了。她担心张爱玲生活能力太差,将来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可是她不知道,作为母亲的她是没有资格这样做的。她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与孩子有着实体和感情双重的距离。她见到了孩子就审视,挑剔、教训,这样让长期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张爱玲即自卑又沮丧,黄奕梵实际上是一步步把女儿越推越远。
就连黄奕梵和颜悦色的时候,也是隐含着对女儿的挑剔和不满:
”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你下次这样:看见你爱慕的人,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九莉(张爱玲)知道不是她母亲心目中的清丽的少女。她羞得正眼不看她一眼。她从此也就没再提这话。(小团圆)
张爱玲死里逃生走出父亲的家门而投奔母亲,在母亲处又一再遭受谴责和嫌弃。母亲离开后,除了住学校,有时她住在姑姑家。姑姑对她不错,不过她也知道姑姑也是受母亲之托才肯收留她的。姑姑也是个很自我的人,对侄女的爱,也是有隔膜有分寸的。茫茫的人海,张爱玲感到莫名的孤单,大千的世界,张爱玲不知心系在何处。
在日本人轰炸香港的时候,学生四处逃难,张爱玲只能呆在学校,没有地方可逃。
“九莉 (张爱玲)差点儿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 (佣人)?楚娣(姑姑)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蕊秋(母亲)她根本没想起。比比(炎樱)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
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以告诉,她若有所失。(小团圆 52)
死里逃生,那种惊险竟然无处可诉,读到这里,真想给那个孤独的女孩一个温暖的拥抱。
听说战争要来到的时候,张爱玲的第一个反应是:
“我非常快乐。”
“那很坏,” 比比(炎樱)说。
“我知道。“ (小团圆 )
战争、逃难和死亡,年轻的张爱玲为什么没有恐惧,反倒是快乐的呢?
除了张爱玲解释的是因为可以躲过考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她的不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才希望这个世界都不快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不快乐淹没在整个世界的灾难中。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更容易悲天悯人,更容易有一颗柔软的心。年轻的张爱玲有什么呢?
张爱玲的母亲没看清自己的位置,见了女儿就“鸡娃”,就连写信也通篇是教训。张爱玲给她母亲写信时:
想不出话来,永远是那两句,“在用心练琴,” “又要放寒假了” … … 此外随便说什么都会招出一顿教训。(小团圆)
有一次张爱玲在给母亲写信时,不小心滴了一滴茶水,弄模糊几个字。姑姑说:你妈妈会以为是眼泪呢。张爱玲便坚持要重抄一遍。便是误会,张爱玲也不愿意让母亲以为,她是想念她的。张爱玲真倔,心离母亲也真远。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就连与她完全断绝关系的父亲,回忆起来,都有温馨的场面。她相信父亲是曾经爱过她的。这其中没有掂量,没有患得患失。
在父亲与小爱玲闲聊时,讲到亲戚的家长里短,她感觉:
她从此相信他(父亲),因为他对她说话没有作用,不像大人对孩子说话总是教诲,又要防他们不小心泄露出来。(小团圆)
母亲也和张爱玲唠家常,也会说到一些亲戚的秘密。可是每次母亲语气温柔起来时,张爱玲都觉得她在拉拢她,在有意表明两人关系的靠近,让她极不舒服。面对母亲,张爱玲永远觉得眼睛后边还有眼睛,意识下面还有意识。
从姑姑那里,张爱玲得知了母亲的一些秘密。知道母亲并不像她教导女儿的那样,结婚前不要和男人发生肉体关系。当她得知母亲曾几次为男友打胎时,她的感觉不是震惊,而是悲凉。母亲一生浪漫而骄傲,聪明又美丽,竟然没有遇到能和她结婚的人。她一场场恋爱,却一场场落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归宿。
在母亲最后一次回国时,张爱玲发现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全变了。她青春不在,美貌也不在了。她为母亲容颜的消失而心生怜悯,又为周围的人对她态度的转变而愤愤不平。到底是自己的母亲,到底是她最亲也最怨的人。
大家挤在狭小的舱房里说笑得很热闹,但是空气中有一种悄然,因为蕊秋 (母亲)老了。
人老了有皱纹没关系,但是如果脸的轮廓消蚀掉一块,改变了眼睛与嘴的部位,就像换了个人一样。
九莉(张爱玲)想:“人怎么这么势力?她一老了,就都众叛亲离起来。” (小团圆)
黄逸梵仍然高傲地谈笑风生。她提起她现任的男朋友对她的忠诚和照顾,提起她高雅自由的生活。她像那些在贾府破落之前的最后一次宴聚中的人,强颜欢笑着,让人看着更显凄凉。
九莉(张爱玲)听了也没什么感觉,除了也许一丝凄凉。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点温暖的回忆。那是她的生命。(小团圆)
张爱玲在母亲四面楚歌时,没有安慰她,却在她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她坚持要还母亲为她花过的钱。
她低声笑道:“那时候二婶 (母亲)为我花了那么些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这是我还二婶的。”
“我不要,”蕊秋 (母亲)坚决的说。
蕊秋流下泪来。“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 (小团圆)
黄逸梵伤心欲绝,决定永远地远走他乡,不再回来。实际上她也真的再没回来,孤独地死在了国外。
临走前,黄逸梵留给了张爱玲一副耳环,张爱玲把它给卖了。她并不缺那笔钱,也不想卖这副耳环,可是她还是把它卖了。她无法面对母亲的礼物,她太纠结,太难受了。
张爱玲一生都在母亲的影响或者说阴影下生活着。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复杂的情感。她对母亲的爱与纠结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她,她想挣脱,却欲罢不能。对于母亲为她所做的一切,她想报答,却只是报复。母亲是张爱玲一生最在乎的人,也是让她感觉最受伤害的人。张爱玲在她唯一的一次怀孕又堕胎的过程中,她说:
“她(张爱玲)从来不想要孩子,也许一部分原因也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小团圆)
在黄逸梵临去世前,她托信儿给张爱玲,她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张爱玲犹豫好久,还是没有去。一方面张爱玲当时也经济窘困,照顾着病中的丈夫,另一方面,她也是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母亲。
张爱玲最终也没有走出母亲撒下网,她变得冷酷、怪癖、躲避世人,复制了她母亲的晚年。
鲁迅在谈起《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玩偶之家》)说他认为娜拉出走之后,要么回来,要么沦为娼。张爱玲的母亲黄奕梵最终的结局就是娜拉的走后。当然贵族出身的黄奕梵还不至于沦落为妓女,她还有一些祖辈留下的古董可以变卖维持生存。她最后孤独地死在了一间地下室里。
黄逸梵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与封建的传统势力做着争斗。她勇敢地走出家庭,离开她不爱的丈夫,寻求自己的爱和梦想。她不惜抛下儿女,抛下她优渥的家庭环境,独自去闯荡世界,无畏地奔向她憧憬的自由天地。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便是在最窘迫的境地,她仍然保持着高雅的贵族姿态。她追求个人幸福、追求自由,追求男女平权。她不遗余力地教育女儿独立成功,不向男权社会低头。
她最后碰得头破血流,但是,她毕竟争斗过,坚持过,直至最后。
就用她自己年轻的时所写的几句诗结尾吧:
“浮生若梦
无一非空。
即近影楼台
亦转眼成虚境”
"张爱玲一生都在母亲的影响或者说阴影下生活着。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复杂的情感。她对母亲的爱与纠结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她,她想挣脱,却欲罢不能。对于母亲为她所做的一切,她想报答,却只是报复。母亲是张爱玲一生最在乎的人,也是让她感觉最受伤害的人",这是对张爱玲和她的母亲的关系的深刻解读。
张妈妈和她姑姑为了赚钱,在香港的时候跑过单帮,就是倒爷,从香港往上海倒卖物质。 后来过世后还留了钱和一箱古董给张。
最近有感而发,觉得很多感情的错位。 张和她妈妈也是如此。 张妈妈不是不爱张,只是表达的不和其他家居妈妈一样。 但是如果让张妈妈自己和她爸爸一起生活,张妈妈会先淹死在绝望中。我也是离婚,一直在想离婚和不离,对孩子的影响哪个更大,后来觉得离婚还是对的。 张妈妈的选择,在现在看也无可厚非。只是民国,她就算想带张也有更大的家庭社会阻碍。 我的妈妈也是不会表达爱的人,所以我能理解张的妈妈。
我也能理解张对妈妈的要求。因为爱所以有希冀。就像红楼梦里,宝黛之间的小性子:黛玉觉得宝玉你是不同的,所以与别个不同。只是张没有和她妈妈和解的机会了。希望太大,失望就越深。 她们没有找到能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密码。
感情的误会,在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有时候,没有辩解和澄清的途径。 只能这样了。 感情永远是要两个人双向奔赴的事情,一个人努力没有用。用的方式方法不对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