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中带泪的喜剧好不好?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刚看完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总决赛,其中有一个喜剧小品(Sketch),《再见老张》,把我看哭了。
我的泪点较低,看电影哭得不算少。即便如此,看十几分钟短剧哭的体验好像没有。而看一个喜剧,十几分钟内从哈哈大笑到热泪盈眶到泣不成声的体验,更是绝无仅有。本来想要写篇博客推荐这个作品及其主创表演团队“某某某”(张维伊,左凌峰,刘同的三人组合),没想到,网上看到有人骂娘,说是看个喜剧看得嚎啕大哭,纯属添堵,说这玩意儿和其他纯粹搞笑作品没法比。那就码几个字来探讨这个问题。
虽是一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层次:笑中带泪好不好?笑中带泪的喜剧好不好?我先说比较简单的第一个问题。
我没学过戏剧理论。在我眼里,戏无非三种:正剧,悲剧,喜剧。正剧最多,宣传片,悬疑片,超级英雄片,武打片,伦理片,色情片,恐怖片,在我眼里都装这个筐。 正剧,如果能让人得到悲伤和快乐之外的某种生命体验(比如恐惧,激动,思考,等等),感到满足,就算成功。悲剧,如果能让人悲伤,即便是廉价的悲伤,也算成功;喜剧,如果能让人发笑,即使是低级趣味的发笑,也算成功。之所以不想区分廉价深沉低级高级,是因为对美的感受,如同价值观一样,在我看来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追随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看笑中带泪的戏,在我看来,就是花一张门票看两部成功的戏,一部悲剧,一部喜剧。喜剧让你笑了,是成功的喜剧,悲剧让你哭了,是成功的悲剧。我比较庸俗,想不出花一张门票的钱看两部成功的戏有啥不好。估计《你好李焕英》的票房成功,也体现了花一张票看两种戏的功效。所以,笑中带泪的戏是好戏,在我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来了:笑中带泪的喜剧好不好?毕竟,我花门票看喜剧是买笑,却哭得稀里哗啦,这不和买笑去行云雨之事却听妹子痛说家史一样吗?我难道不能骂娘?
骂娘当然可以,但道理还是要讲一下。喜剧必须让人发笑,但喜剧也是一个筐,能装很多东西。周星驰的无厘头是喜剧的一种,憨豆的肢体喜剧是一种,甚至成龙的功夫喜剧也是一种。而喜剧大师卓别林那些或笑中带泪,或引人深思,或让人激情澎湃的戏,更是喜剧。中国的有些年轻观众,似乎只认周星驰的无厘头,不认其他。这对周星驰来说是喜剧,对喜剧来说却是悲剧。
我也理解,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是中共宣传机构的功劳。曾几何时,中共发明了主旋律式喜剧,并以近年央视春晚小品形式大规模推销。其主要特色,就是以宣传中共政策或其认同的价值观为中心,生编故事,盲目煽情,再塞几个或好或坏的笑点。笑点塞好了,算相对成功;笑点塞得不好,只能纯恶心人。
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很多年轻人对任何有价值观甚至任何有煽情作用的喜剧都反感。逆向心理下,纯逗笑就成了首选。当然为了表示有点层次,逗笑中带点玄而又玄说不清道不明的哲理也很合口味。
所以我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笑中带泪反感,以为那是春晚模式。但因此而局限喜剧的范畴就有些矫枉过正了。在我看来,喜剧是有包容的,在让人发笑之外,是可以装入其他元素的,悬疑,哲理,人生观,悲情,都可以。关键就是必须要让人发笑,而其它元素加的合理自然。所以,喜剧的好坏不在于是否装了其他元素,而是看这种元素是怎么装进去的,装得好不好。
就我个人爱好,我更喜欢喜剧在发笑之外加入其他元素。大概还是因为我庸俗,喜欢买一送一或买一送几。《再见老张》,在我看来就是完美的加入其它元素,在开怀大笑之余,还能落泪,还能检讨自己的人生。
因为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读者诸君观看的一个短剧,我就不剧透了。我只想说,这个作品,非常巧妙的制造了许多笑点,又天衣无缝的插入了悲剧元素和人生感受,加上演员恰如其份的表演(不仅包括三位“某某某“成员的表演,还包括其他多位助阵嘉宾的表演),是我最近多年看过的最完美的中国喜剧小品。如果再考虑最近中国疫情对老年人带来的冲击的时代背景,我甚至愿意称它为神作。
而这神作的创作表演者,三位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前没有演过喜剧的学院派话剧演员,也以他们在此大赛中每个作品都不掉链子的神奇表现(他们演了五六个小品),让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张维伊,左凌峰,刘同。对我来说,他们不再只是“某某某”,而是三位对喜剧精雕细琢的年轻艺术家。
但我对他们的未来非常不看好:中国社会大环境,中国演艺圈中环境,中国喜剧小环境,哪一个对他们的艺途都是致命的障碍。所以这次《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应该就是他们的高光时刻。因为这个缘故,如果诸君还没有看过他们的表演,我隆重推荐各位观看“某某某”喜剧小队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每一个小品;当然如果你只有十五分钟时间,那就去看笑中带泪的喜剧极品,《再见老张》。
2022年十二月27日